返回

祝由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祝由术 (第3/3页)

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道教医学》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