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粮食危机(求订阅!) (第2/3页)
产而是工业。最为中国北疆,绥察地区向来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同时基础设施薄弱,铁路只有一条,公路网也不完善,所以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绥察军区的发展。
至于粮食生产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以马铮后世得来的经验,绥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以土默特左旗、右旗以及托克托县为代表的土默特平原更是粮食种植的好地方。只不过现在这些地方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草原,只有很少的地方开垦成了耕地,因此今年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地方全都开垦出来,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农业就再也不会成为绥察军区的制约因素了。
其实现在马铮最担心的并不知自家的地盘,而是其他地区的八路军以及包括延安在内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以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在今后两三年内这些地方的状况可都不大乐观。尤其是在1941之后,边区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进入抗日战争以来最困难时期,首先便是财政危机。
众所周知,边区政府的经济来源很狭窄,一部分是靠国民政府下拨经费,另一部分就是靠辖区内的税收。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国民政府开始对边区政府进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以至于边区政府的收入锐减,形势非常的严峻。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其中就包括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固然有所缓减边区政府八路军的困难,但是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由于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严重挫伤了边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出现了人民群众大肆咒骂边区政府领导人的事件。
为此,党中央才会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现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已经表现出这种不好的苗头了,所以马铮认为有必要向中央建议一下,不然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想想也是,在41年之后的两三年间八路军各部队都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资生产上,人都用去开荒种地去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打鬼子,因此这也让日子同样不好过的日本人有了喘息的时机。要是党中央早一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早点想办法解决,到时候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