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苦兰之谜 (第2/3页)
年前,康城大学考古系在河南某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残片。
这批文物运回学校后,由当时的研究生赵乾和苏兰心共同负责保管和初步整理。但在一个周末过后,保管室的门锁被撬,三件最珍贵的文物不翼而飞:一件龙纹青铜爵、一件玉琮和一块刻有重要文字的龟甲。
案发后,警方调查了一个多月,但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最终,学校以保管不善为由,给了赵乾和苏兰心纪律处分。不久后,赵乾退学从商,苏兰心则远走他乡。
邢从舟仔细阅读案卷中的每一个细节,注意到当时的一个调查记录:有学生称案发前夜看到梁世琛教授深夜进入过保管大楼,但梁世琛坚决否认,并表示当时在家备课,有妻子作证。由于缺乏其他证据,这个线索没有被深入追查。
“梁世琛...”邢从舟喃喃道。如果当时梁世琛确实在现场,那么他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就值得怀疑了。
另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案发后,苏兰心曾坚持认为文物是被“内部人”盗走的,但她的观点没有被重视。她在接受询问时特别提到保管室的钥匙不止两把,还有一把备用钥匙在系主任那里,但系主任声称那把钥匙一直锁在办公室,从未动用。
邢从舟感到这些细节背后可能隐藏着真相。他请技术队帮忙查找当年涉案人员的现状。
调查发现,当年的系主任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还保存着一些遗物。在征得同意后,邢从舟带人检查了这些遗物,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日记。
日记中,老系主任记录了对文物丢失案的私下调查。他怀疑梁世琛与文物盗窃有关,但苦于没有证据。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引人注目:案发前一天,梁世琛曾以“安全检查”为由,借走过保管室的备用钥匙。
“梁世琛拿了钥匙!”邢从舟几乎叫出声来,“他就是内鬼!”
但为什么文物会失踪?梁世琛一个人能搬走三件大文物吗?赵乾和苏兰心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越来越多的疑问涌现出来。
就在警方全力调查旧案时,一个意外的线索出现了。
康城海关在例行检查中,拦截了一批准备出口的“工艺品”,实际上却是高仿文物。发货人使用的假身份信息,但收货方地址引起了邢从舟的注意——云南某地,距离苏兰心的“兰心苑”不到十公里。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批高仿文物的工艺水平极高,几乎与真品无异,其中一件仿制的龙纹青铜爵与二十五年前丢失的那件极为相似。
“仿制得如此逼真,除非有真品作为参照...”邢从舟思考着,“或者,制作者当年亲眼见过真品。”
一个大胆的猜想在他脑中形成:二十五年前,文物可能没有被盗,而是被替换为了高仿品!真正的文物仍然在某人手中,被用于制作仿制品。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赵乾、梁世琛和苏兰心都可能参与了这起偷梁换柱的计划。但现在赵乾和梁世琛都被杀,只剩下苏兰心...
“我们需要找到当年的真品文物,或者至少找到高仿品的制作工坊。”邢从舟向老周建议。
通过对比近年来出现的疑似高仿文物案件,警方锁定了几家可能的地下工坊,其中最可疑的是位于邻市的一个陶瓷厂。该厂表面上生产日用陶瓷,但私下里可能从事文物仿制。
邢从舟带队突击检查了这家工厂,果然在隐蔽的地下车间发现了大量文物仿制工具和材料。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办公室的保险柜里找到了一些交易记录,显示与赵乾和梁世琛都有过合作。
工厂负责人起初拒不配合,但在证据面前终于松口。
“是的,我们为赵老板和梁教授制作过高仿品。”负责人承认,“但他们说是用于学术研究和展览替代,防止真品受损。”
“那你知道真品在哪里吗?”邢从舟追问。
负责人摇头:“这就不清楚了。我们只负责按提供的照片和数据制作仿品,从未见过真品。”
“提供照片和数据的是谁?”
“有时候是赵老板,有时候是梁教授。但最近一年...”负责人犹豫了一下,“是一个姓苏的女人,大概四十多岁,戴眼镜,右手有道疤。”
苏兰心!她也参与其中!
“她最近一次联系你是什么时候?”邢从舟急忙问。
“大概一个月前,定制了一件青铜爵的高仿品,特别要求要在底部做一个微小的标记。”负责人回忆道,“是一个兰花的图案。”
苦兰标记!苏兰心在策划什么?
回到局里,邢从舟重新审视整个案件。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苏兰心是凶手,但动机仍然不明。如果她也是当年盗窃案的参与者,为什么现在要杀害同伙?是分赃不均,还是另有隐情?
他再次翻阅二十五年前的案卷,特别注意到了苏兰心的家庭背景调查。记录显示,苏兰心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案发后,她本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处罚,但因为梁世琛的求情,最终只受到纪律处分。
梁世琛为什么为她求情?只是因为师生情谊,还是有其他原因?
邢从舟请技术队深入调查苏兰心的家庭背景,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