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千三百五十三章 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四千三百五十三章 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第2/3页)

原子级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再到能模拟极端环境的综合测试系统,一应俱全。

    研发启动会上,吴浩向团队明确了目标:“我们要在五年内突破室温常压超导材料的核心技术,实现实验室样品的稳定制备,十年内完成产业化应用。这个目标很艰巨,但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信息、交通格局。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会议室里响起整齐而坚定的回答,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突破前沿科技的渴望。

    然而,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团队首先尝试了在现有超导材料基础上进行元素掺杂和结构优化,比如在钇钡铜氧超导材料中加入少量的钪元素,试图提高其临界温度。但经过数百次实验,样品的临界温度最高只达到了- 15℃,远未达到室温(25℃左右)的目标,而且在常压环境下,超导特性只能维持几分钟就会消失。

    “问题出在哪里?”吴浩看着实验报告上不理想的数据,眉头紧锁。他召集核心研发人员开会,桌上摆满了各种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图表。

    材料学专家周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地说:“我们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掺杂钪元素后,材料内部出现了大量的缺陷结构,这些缺陷会破坏电子的超导配对机制,导致临界温度无法提升。而且在常压下,材料的晶体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相变,从而失去超导特性。”

    “那我们换个思路,不局限于传统的铜基超导材料,尝试研发新型的氢化物超导材料怎么样?”年轻的物理学家李博士提出了新的想法,“之前有国外团队在高压下制备出了氢化镧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能达到250K(-23℃),如果我们能优化其成分,或许能在常压下实现更高的临界温度。”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认可。接下来的半年里,研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氢化物超导材料的研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