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杨记(中) (第2/3页)
地方上的武备又怎么会好。徐鹏举对此也没在意,反倒是安慰着“我们这水师虽然不大堪用,但是妹婿放心,要对付几个贩私的贩子,还是足以应付。除了私贩,我们也没有别人可打,打私贩盐枭的话,这水师够用。”
虽然不知道能遇到什么敌人,也不认为东南这种环境下会有大规模民变的基础,但是杨承祖总是觉得心里不是太踏实。倒不是说他真想在东南搞风搞雨,而且也确实不能搞,真的对兵备下手,那样很可能把局面搞的更糟。不过听到武备糜烂如此,还是有一种做点什么的冲动。
瑞恩斯坦这个夷人这次也跟着他下了江南,随行的人里,还有南镇抚司里二十几个出色的工匠。杨承祖将这些人都派到了南京卫所的军营里,与军营自有的匠户一起,加紧时间对火绳快枪进行制造。
正德之前到南京时,就对火绳枪产生过浓厚兴趣,并且在南京设了个军械局进行仿制。他落水回京之后,这个军械局也就没人关注,不过工匠和设备都在,基本的生产也在维持。
听说妹夫对快枪感兴趣,徐鹏举没弄明白这是要干什么,但是既是亲戚又是自己想要结交的人,这种小事没必要阻止。于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开始给予帮扶。
在南京这地方,土皇帝说一句话,往往比真皇帝下一道圣旨还要有效。在他的关注下,快枪的制造速度大为提升,至于质量上,倒不是太让人满意,不过勉强也可用。
杨承祖又参考了后世子弹的思路,将一次发射的弹药量称量完毕,事先装到硬纸包里,发射的时候就直接咬开纸包,即可装填。这种弹药预装技术,既避免了临阵时的手忙脚乱,也在平时的准备工作中,就将发射的前置工作办好,于枪弹射速大有提高。
龙骧卫校场内,乒乓做响,硝烟弥漫,郭九姐双手端铳接连发射,身后的女兵丫鬟则各举着一支装好弹药的枪在后面站着。小姐放完一支,就有人将一支装好的递过去,枪响连环,弹发如雨,作为标靶的陶罐,一个接一个的炸开。四周围观的将官则拍手叫好,称赞着九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