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初见武二郎 (第3/3页)
父。大哥,我就听您的了。
    武松吃完那顿饭后,独自回到县衙前租住的房子里。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接受嫂嫂的美意和哥哥的盛情。于是,武松收拾好行李,叫士兵挑着担子,来到大哥武大郎家。潘金莲见了,高兴得像见到宝贝似的,赶紧收拾出一间屋子安顿武松。
    武松吩咐士兵回去,便在武大郎家住下。第二天早晨,潘金莲早早起来,给武松烫洗脸水,帮他洗漱,然后准备出门去县衙上班。
    潘金莲不仅送到门口,还特意叮嘱:“叔叔,您去县衙办完事,早点回家吃饭,别去别处吃了。”
    武松答应一声,去了县衙,办完事便回家。一到家,只见潘金莲已将早饭安排妥当。潘金莲照顾家、收拾家、做饭,里里外外真是一把好手。四口人落座吃饭,潘金莲双手捧着一杯热茶递给武松。武松受之有愧,心中不安。
    潘金莲却说:“叔叔,一家人怎可说两家话?嫂嫂心甘情愿为你送上这杯热茶。”
    武松提议从县衙叫个士兵来家里当下人,但潘金莲觉得不妥。潘金莲解释道:“家里虽有莹儿,但她拿东西笨手笨脚,又不操心。我特爱干净,若从县衙叫人来做饭,总觉得不干净。奴家眼中容不得沙子,却容得下叔叔。”
    武松感激道:“嫂嫂,武松在此谢过。”于是,武松在武大郎家住了下来。潘金莲对武松格外好,自武松搬来后,他还将身上的银子拿出来,让大哥买饼买肉,丰富家中物资。
    武松很会来事,又拿出银两让大哥大嫂请两边的邻居都来吃顿饭,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武大看到自己的弟弟如此,心里虽开心,但表面上却很高兴。其实,武大内心的喜悦只是兄弟重逢,真正从内到外都高兴的是潘金莲。
    潘金莲心里不止一次地感叹:“我怎就命这么不好,没能嫁给像武松这样的男人。”
    几天后,武松见嫂子衣物简陋,便花钱买了一匹彩色缎子布,让她做新衣服。潘金莲满心欢喜,脸上堆满笑容,对武松说:“叔叔,让你破费,这可如何使得?嫂嫂实在不好意思收下。”
    武松答道:“大哥常说嫂嫂心灵手巧,做的衣服特别好,我觉得这布匹特别适合嫂嫂。”
    潘金莲笑着应道:“那奴家就收下,不再推辞。”
    潘金莲心中欢喜,拿着心上人送来的布匹,不禁感叹自己不愧是潘裁缝的女儿,手艺自然不差。她哼着小曲,不消半天工夫,便将彩缎子布做成了一身漂亮的小褂小裤。穿上这身衣服,潘金莲显得更加年轻,透着一股女人味。
    她心中欢喜不已,穿好漂亮的小衣裳,到武松面前倒了个万福,再次感谢他。自此,潘金莲心里更是美滋滋。日子一天天过去,武大郎依旧每天天不亮就挑着炊饼出去卖,早早去县衙办事,不论早归晚归,潘金莲总是变着花样做好三顿饭,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武松却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因为这段时间里,潘金莲常以爱美的言语挑逗他。可惜武松是个爱红脸的汉子,每次挑逗只会让他默不作声,羞得满脸通红。
    不觉间,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当年的十一月。十一月的天气阴沉,气温骤降。一天早上,天降瑞雪,纷纷扬扬,几个时辰后,已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夜过后,积雪更厚。
    武松去县里办事,直到中午才晃晃悠悠地回来。而武大郎早已被潘金莲打发出去卖炊饼。出门时,潘金莲还特意叮嘱:“这些日子家里经济紧张,你不把炊饼卖完就别回来。”
    武大郎走后,潘金莲便去隔壁王婆家,让她买了些酒肉,又找来些炭火,在武松的房间里生了个炭火盆,把房间弄得暖烘烘的。她拿着酒肉,心中盘算着:“我今天就要在叔叔面前好好展现我的女人魅力,就不信他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