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余烬 星火 (第2/3页)
的图案。”
她所说的研究所,并非她名义上挂职的大学机构,而是一个更为隐秘的、致力于研究超自然现象和古代文明的私人基金会支持的项目组。那里有最尖端的分析仪器和庞大的数据库。
陈墨看着苏清影清冷的背影消失在门口,转身走向咖啡馆的地下室。那里并非只是储藏间,更是一个小型的、装备精良的工作室。他需要调试一些自制的、能够探测和一定程度上干扰异常能量场的设备。与“玄”的交手让他明白,现代科技与古老念力的结合,往往能产生奇效。
与此同时,城市的日常仍在继续。
歇业通知挂出的第二天下午,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咖啡馆门口徘徊了片刻,最终试着推了推门。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小林,陈墨咖啡馆的常客,对这位神秘又英俊的老板抱有淡淡的好感。
门没锁。小林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老板?你真的要出门啊?”小林看到正在吧台后擦拭器具的陈墨,有些惊讶地问。
陈墨抬起头,露出一个温和而略带歉意的笑容:“是啊,有点私事,要出去一段时间。怎么,馋我的咖啡了?”
他笑容依旧具有感染力,仿佛能驱散任何阴霾。小林脸微微一红,摆摆手:“不是啦…就是感觉,您最近好像…特别忙。”她敏锐地察觉到陈墨眉宇间一丝难以化开的凝重,这与平时那种松弛感截然不同。
陈墨笑了笑,没有解释,只是熟练地做了一杯她常点的拿铁,推过去:“请你。等我回来,给你带点当地的…特产。”他语气轻松,仿佛只是进行一次普通的旅行。
小林接过咖啡,心里那点莫名的担忧似乎被这杯温暖的咖啡和老板一如既往的笑容抚平了些。她又聊了几句闲话,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陈墨看着她离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保护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不让他们卷入光怪陆离的危险,或许也是“调和师”职责的一部分。
傍晚,苏清影回来了,带回了初步的分析结果。
“纸张是混合材质,跨越了至少五个朝代。墨迹成分也很复杂,最早的部分可能追溯到唐宋时期。”苏清影语速略快,显示着内心的不平静,“最奇怪的是那个葫芦印记…数据库里没有完全匹配的,但符号构成逻辑,与一个非常古老的、信奉‘自然调和’理念的隐世流派有关。这个流派,据说在明代就销声匿迹了。”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几张模糊的古画和拓片照片,上面的图案确实与手抄本上的葫芦印记有几分神似,都蕴含着一种圆融、循环的意境。
“看来我们的‘同行’,历史比想象中更悠久。”陈墨沉吟道,“书里的地图和进入方法,可靠性有多少?”
“无法百分百确定。”苏清影摇头,“但能量脉冲的坐标与地图入口高度重合,这不会是巧合。而且,书中描述的进入方法,涉及对自身念力的精微操控和对自然能量的感应,与我们所知的力量运用方式有相通之处,逻辑上是成立的。”
她指着书中一段关于“心念如水,滴入虚无之墨,方可晕开洞天之境”的晦涩描述:“这很可能是一种高级的‘镜世界’开启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念力纯度。”
陈墨点点头:“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们明天出发。”
夜色渐深,咖啡馆内,两人最后一次清点装备,研究路线,推测可能遇到的危险。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温暖而遥远。他们即将离开这片熟悉的烟火气,踏入未知的、可能连接着世界本源的禁忌领域。
《洞天寻踪》静静地躺在桌上,那个朱红色的葫芦印记,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默默注视着新一代的“墨痕”传承者,踏上征途。
引擎的轰鸣声在空旷的高原公路上显得格外孤独。改装过的越野车如同一头沉默的野兽,载着陈墨与苏清影,以及一车精良的装备,驶向那片被标注在地图边缘的苍茫山脉。
窗外的景色逐渐从戈壁的荒凉变为高原的壮阔,天空蓝得刺眼,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空气稀薄而清冷,带着雪线与冻土的凛冽气息。与现代都市的喧嚣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世界。
陈墨负责驾驶,他戴着墨镜,神情专注地看着前方蜿蜒起伏的公路,偶尔瞥一眼架在挡风玻璃旁的、经过改装的能量探测仪。屏幕上的读数偶尔会出现细微的、不符合常规地磁分布的波动,如同平静湖面下暗藏的潜流。
苏清影坐在副驾驶,膝上摊开着《洞天寻踪》和电子地图。她不时对比着古籍上抽象的描述与现代卫星影像,指尖在地图上缓缓移动,试图将文字中的“气脉走向”、“星位对应”与现实地貌重合。
“按照书中所说,‘入口’非固定之地,需待‘地气交汇,天光垂帘’之时,于‘山似卧龙,水如墨痕’处寻得。”苏清影轻声念着,眉头微蹙,“描述太模糊了。卧龙之山,墨痕之水…这范围太大了。”
陈墨嘴角微扬,语气却带着笃定:“既然是‘念’的源头,入口必然与能量场有关。我们的笔就是最好的罗盘。靠近了,它们自然会有反应。”
数日的跋涉后,他们终于抵达了卫星照片和古籍地图共同指向的核心区域。这里已是真正的无人区,车轮碾过碎石遍布的河滩,远处是连绵不绝、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峰峦,巨大的山体投下令人敬畏的阴影。
他们在一处背风的山谷扎下营地。傍晚时分,高原的狂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帐篷上噼啪作响。气温骤降,呼吸间带出浓浓的白汽。
陈墨将两个伪装成登山杖的超长波接收器插入地面,与车上的主机相连,构建了一个简易的周边环境能量监控网络。苏清影则调试着一台高灵敏度的频谱分析仪,试图捕捉任何异常的能量频率。
夜幕降临,高原的星空璀璨得近乎不真实,银河如瀑,倾泻而下。然而,在这极致的静谧与壮美之下,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却悄然弥漫开来。并非来自低温或狂风,而是源于某种更深层次的、空间的扭曲感。
“探测到背景能量场持续畸变。”苏清影盯着频谱仪屏幕,上面原本平滑的曲线出现了锯齿状的微小波动,“波动源头…无法定位,好像整片区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
陈墨站在帐篷外,闭上眼,全力释放自己的感知。念力如同无形的触须向四周蔓延,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却异常混沌。这里的空间规则似乎与外界不同,念力的传播受到干扰,变得迟滞而模糊。他甚至能隐约“听到”一种低沉的、仿佛来自大地深处的嗡鸣,夹杂着无数杂乱无章的、微弱的情感碎片——喜悦、悲伤、愤怒、渴望…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的、沉睡中的意识在无意识地呓语。
“这里不对劲。”陈墨睁开眼,神色凝重,“空间结构很…脆弱。而且,好像有东西在‘看’着我们。”他抬头望向那些沉默的雪山,感觉它们仿佛活了过来,正用亿万年积累的冰冷目光注视着这两个不速之客。
第二天,他们开始根据《洞天寻踪》的提示和能量探测的指引,徒步深入山谷深处。高原反应开始显现,每走一步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但更折磨人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方向迷失感。指南针在这里疯狂打转,GPS信号时断时续,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显得暧昧不清。他们仿佛闯入了一个巨大的天然迷宫。
“山似卧龙…”苏清影喘息着,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一座蜿蜒盘旋、气势磅礴的山脉,其轮廓在特定角度下,确实像极了一条蛰伏的巨龙。“但‘墨痕之水’在哪里?这附近只有季节性干涸的河床。”
陈墨没有回答,他蹲下身,抓起一把脚下的碎石和泥土。这里的土壤颜色深黑,与周围赭红色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他运转念力,指尖微微发热,狼毫笔在口袋中发出微弱的共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