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章 盟约终定,实据汉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4章 盟约终定,实据汉沔 (第3/3页)



    估计很快就有捷报传来。

    其三,双方恢复蜀锦、蜀马、巴盐、铜铁,粮食,木材、舟船等等传统贸易。

    这是互利共赢的事,没怎么争论就通过。

    其四,刘备承认孙权对交州的占有,孙权则拒绝益州郡雍闿等人的归附,也不再以荆州牧自居。

    但这个终究看将来局势发展,现在的盟约将来未必不能撕掉。

    经此一事,两边的信任终究是无法修复如初。

    只因有共同大敌,共同目标,不得不结盟。

    关羽强烈要求实占汉水通道,就是这个原因。

    其五,约定将来共同北伐。

    这个理所当然,但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定下,只能时机到了再论。

    以上五条,就是刘孙再次结盟的主要条款。

    剩下的。

    诸如交换战俘,撤军,郊祭、告祖、互赠礼物等等琐事,不在话下。

    一路忙碌下来,麋威对比前世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建安二十四年”。

    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然而这个时代,这个形势。

    终究因为他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努力,有了不同的走向。

    关羽父子不用败走麦城了。

    张飞大概也不用死得窝囊了。

    刘备也不必惨兮兮地白帝托孤了。

    就连前世最敬佩的“丞相”,此生应该也不会过早劳累而死。

    于是安心欣慰之余。

    他不免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开春之后,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了。

    也是“后汉”的最后一年。

    再往后,就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了。

    这一世,北伐能不能有个好结果?

    怀着这个念想,他一时归心似箭。

    等一切终于打点妥当,便迫不及待登上返程的船。

    不过,就在他刚刚钻入船厢,准备躺下来休息片刻之际。

    船上忽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

    一个是歪鼻子大嘴巴的诸葛恪。

    一个是与他眉目三分相似,但五官更端正的半大少年。

    后者身上,还有厚厚的行囊。

    ……

    注:按《孙皎传》,竟陵、云杜、南新市均为孙皎的奉邑,可见至少222年曹丕三路伐吴之前,三地均属孙权。而按《周鲂传》,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命孙奂治于安陆,修立邸阁,可见安陆也曾属孙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