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创新的火花 (第3/3页)
而肯定。但某个瞬间,她的意识会突然抽离出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听着自己说话,内心升起一个古怪的念头:“这个正在侃侃而谈的人,是谁?她怎么会知道这些?她从哪里来?”
这种“解离感”持续时间很短,但带来的震撼极大。它动摇了她最坚实的根基——她的专业身份。如果连这个身份都感觉像是一件有时会不合身的外套,那还有什么不是?
她试图从现有的生命中寻找答案。她回顾在渔村的岁月,那里有恩情,有艰难,有奋斗的起点,但那里没有“起源”。她审视在韩国的苦学,那里有技能的锤炼,有观念的塑造,但那更像是“蓝溪”这个产品的升级迭代过程,而非对本质的探寻。
她拥有的,是一段从半途开始的人生。前半截是空白的、无声的。这种空白,不是简单的“不记得”,它是一种主动的吞噬,吞噬了她之所以成为她的所有前提和铺垫。她的性格、她的偏好、她的恐惧、她那些无法解释的身体记忆……所有这些构成“自我”的碎片,都漂浮在那片空白之上,无法落地生根。
蓝溪站在一个独特的阈限空间里。一边是她奋力赢得的、坚实而辉煌的现在;另一边是一片深邃莫测、却不断发出回响的过去。她无法后退,因为后方是虚无;她无法全然前进,因为前方的每一步都踩在自我怀疑的流沙之上。
她开始理解,那种深夜袭来的虚无感,并非情绪的失落,而是存在的疑问。它是一种哲学性的困顿:当一个人失去了个人历史的连续性,她的“自我”还能否保持完整和真实?
她偶尔会长时间地凝视镜子,不是顾影自怜,而是试图穿透那双熟悉的眼睛,去窥视其后的灵魂。那里面有一个冷静的创业者,一个感恩的女儿,一个专业的导师,但同时,似乎还有一个惊恐的落水者,一个迷失的女孩,一个或许有过另一个人生、另一个名字的陌生人。这些镜像层层叠加,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或者,全都是?
潜意识的线索,已不再是水面下的暗流。它们日益频繁地涌上水面,化为浪花,拍打着她意识的岸边。它们不再是沉默的涌动,而是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沉的叩问声。
理性告诉她,或许不打扰过去才是明智的,现在的一切已经足够好。
但一种更深层、更强大的力量,一种对“完整”的渴望,一种对“真相”的本能追寻,正在压倒对未知的恐惧。
她意识到,她或许不能再仅仅依靠自己了。她需要一张地图,一个向导,来帮助她穿越这片自我认知的迷雾。寻找专业帮助的念头,不再是一个软弱的选项,而成为一种必要的、对自己最深处的生命负责的勇敢行动。
那深渊的回响,已不容忽视。它呼唤的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一场对自我真相的郑重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