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异国的初雪与寂静 (第2/3页)
,是‘危险三角区’的核心区域。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血管栓塞,后果不堪设想。记住这些血管的位置,不是为了让你们畏惧,而是为了让你们的操作,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之上。”
蓝溪坐在台下,仰头看着那幅巨大的、细节繁复到令人眩晕的解剖图,感觉呼吸都有些困难。她手中的笔尖悬在笔记本上方,几乎不知该从何记起。那些陌生的拉丁文术语,像一道道冰冷的符咒,每一个都代表着一种需要精确记忆和理解的结构、功能与风险。这和她最初想象的、关于色彩、美感与创造的“美容艺术”,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是一种剥离了所有感性外衣,直指冰冷生物本质的、近乎残酷的理性认知。
但她没有退缩。相反,一种极其强烈的、近乎偏执的求知欲,在她心底被点燃了。她意识到,这看似枯燥冷酷的知识,才是真正通往“精通”的道路,是理解所有“表面现象”之下深层逻辑的钥匙。她渴望掌握这把钥匙。
她开始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投入学习。除了课堂上的全神贯注,她几乎泡在了医学院的解剖阅览室里。那里有更详细的解剖图谱、教学视频甚至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摩学习用的、经过处理的解剖标本。她对着复杂的头颅骨模型,一遍遍抚摸那些凹凸起伏的骨点、孔洞和嵴线,记忆它们的名称和空间位置关系——颧骨结节、眶上缘、下颌角、颏孔…她需要闭上眼睛,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出它们的立体影像。
她借来厚厚的、砖头般的解剖学巨著,对照着韩文和英文词典,逐字逐句地啃读。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角度的面部肌肉、血管、神经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层次、功能和相互影响。她甚至会用手指在自己脸上按压,感受皮下的骨骼轮廓和肌肉收缩时的牵拉感,试图将书本上的二维知识,与三维的真实触感对应起来。
这种投入,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过于沉浸和…异样。有一次,她在解剖阅览室对着一个展示了面部浅层血管网的标本出神,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细密如网的、被染成蓝色和红色的血管分支上,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着它们的走向。那种专注,带着一种近乎医学研究者般的冷静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迷恋?让偶尔经过的同学感到些许不适和诧异。
她对《皮肤生理与衰老机理》的学习同样如此。她不再满足于知道“皮肤会衰老”这个事实,而是疯狂地探究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逐年流失、糖化反应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端粒缩短与细胞再生能力的衰退、光老化对DNA的累积性损伤…她记下每一个化学反应式,理解每一种分子机制,仿佛要将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