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05章 任死荒徼,毋降(第三更,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305章 任死荒徼,毋降(第三更,求订阅) (第3/3页)

,周围的人接二连三地跪了下去——考古队员、巡逻的军警,无论年岁,都自发地跪在石碑前。雨林里的虫鸣仿佛消失了,只有偶尔的啜泣声和风吹过树叶的轻响。阳光落在每个人的背上,也落在那块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墓碑上,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致敬。

    郑教授缓缓跪下,双手轻轻按在石碑旁的泥土上,泪水滴落在石头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他想起史料里记载的李定国转战西南、誓死抗清的事迹,想起那些为了守护家国而牺牲的英雄,此刻所有的文字都化作了眼前这块冰冷却厚重的石碑,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雨林深处,墓碑静静矗立,周围跪着的人们低着头,用最朴素的方式,向这位沉睡了数百年的抗清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当“掸邦雨林发现晋王李定国真身墓”的消息随着新闻通稿发出时,正逢周末的午后,原本平静的舆论场瞬间被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并不仅仅只是在SEA,在掸邦,在暹罗,在大马,在棉兰老,在泗水,在星洲,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这并不仅仅只是一次影响巨大的考古发现。

    更像是一次历史记忆的传承。

    “任死荒徼,毋降!”

    过去,这只是存于史书中的支言片语,而现在,当晋王墓碑、墓志铭被发现之后,几百年前那段历史的悲歌,清楚的浮现于人们的眼前。

    当各地的电视新闻中播放着考古现场画面里,军警与考古队员集体跪拜的画面,让无数人为之红了眼眶。

    无数人给电视台、报纸写信,在信中书写着他们的情感“看到他们跪下的那一刻,我也跟着湿了眼眶——这不是迷信,是对民族英雄的敬畏”、“李晋王宁死不降,守的是家国气节”

    而在刚刚时兴的网络论坛上,与李晋王有关的话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各个论坛火热起来,点燃了无数人的讨论欲。

    而学术界的反应同样迅速,以顾诚等人为代表的南明史学家们,纷纷在第一时间前往掸邦,并不仅仅只是学术,而是为了拜祭,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民间的反响更是热烈到超出预期,很多人不仅订了机票前往掸邦,想要亲自拜祭他们心中的英雄。

    毕竟,对于很多南洋唐人来说,在掸邦发现在李晋王墓,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距离他们最近的先贤墓。

    而且还是隐藏于雨林长达315年之久,现在的发现,又怎么可能不让人激动呢?

    而更多的人则通过给电视台、报社写信的方式,希望能够修建晋王祠。

    这一建议自然得到了各界的响应,甚至都还没等官方答复,就有不少富商公开表示捐款,而在民间更是应者如云。

    在很多时候,人们的情感都是极其质朴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对英灵的敬重,对先贤的追忆。

    而早已经退休多年的梁思诚,也主动承担起了晋王祠的设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