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应天府之变(十) (第2/3页)
而那一万多降兵,驻于正阳门以东数里处,意图不明。
按理说,此时朱以海、钱肃乐已经占据了局部最大的优势。
钱肃乐、陈子龙的影响力和口才,原本助朱以海通过,是三只手指绰田螺,十拿九稳的。
可有句话说得好,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嘛。
鲁之域就是个愣头青,面对着钱肃乐、陈子龙好说歹说,他万变不离其宗,只会一句话相对,“卑职奉靖海候之命,卫戍南京城,不敢有丝毫懈怠,鲁王和诸位大人想要通过正阳门,且拿靖海候手令来,否则请绕行其它城门,卑职军令在身,还请诸位大人体恤。”
你说这是不是愣头青?
钱肃乐、陈子龙是磨破了嘴皮,奈何鲁之域油盐不进,就是不松口,这车轱辘话说得钱、陈二人都累了。
二人没有办法,只能回禀朱以海,另想他法。
这时朱以海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他下令,让钱家叔侄新军和夏完淳部,以两面夹击的态势,包围鲁之域部,意图强行通过。
说这个命令是明智的,是站在朱以海的立场。
这样耗下去,时间不在朱以海这边。
淳化镇的逼宫政变,毕竟是不能宣告于众的。
至少,没有朝廷两大军事势力的事先同意,也就是说,这只是文臣的诉求,并不能代表整个朝廷文武的诉求。
那么,如果吴争赶到,事情的变化就变得不可控。
毕竟应天府是吴争打下来的,城中的军队,当时几乎都是吴争统辖的,不管是钱家叔侄的新军还是夏完淳的义军,那些降兵就更不用说了,就算兴国公所部,光复应天府时,也是吴争叫来协助的友军。
一旦吴争到来,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会不会因为吴争的一声号令,立马阵前易帜呢?
这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可能性极大。
主帅的威严和控制力是不可估量的,人在与不在,完全是两回事。
许多时候,主帅一露脸,将士的士气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这种冷兵器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