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四章 应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四章 应允 (第2/3页)

    “来回东印度公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能制造长炮的技术很多都来自东印度甚至本土,因此短时间内不可能给你们制造出重长炮。”

    对此,刘煜倒是理解。

    这四门十二磅重长炮被东印度以一门两千两白银的价格买给明军。

    刘煜倒是可以接受,毕竟比起之前一门六磅火炮卖出两千两白银的价格要有诚意的多。

    “如果可以,我需要东印度公司为明军生产十二磅及以上长炮,价格不是问题。”刘煜对戈尔提道。

    “当然了,我们相信你们的诚意,毕竟当初我们和台湾郑氏集团也有火器上的往来,我记得那个时候卖与台湾一门红夷大炮的价格是两千多两白银。”戈尔仔细回想了一下当初在东印度的时候查阅过的远东账目。

    “好,价格在三四千两白银以内明军是可以接受的。”刘煜点点头,对于戈尔所说的价格并不怀疑。

    事实上哪怕是这一时期的欧洲工匠对于制造重磅火炮,成本代价也是很高的。

    红衣大炮这样的长炮最为困难的工艺技术就是长身管,一门红夷大炮口径往往在4.6英寸至5.2英寸间,炮管长度甚至达到了九英寸以上(也就是2米至三米左右),其炮管长度决定其炮口到炮身到炮膛的管壁越来越厚。

    可以说炮口越大威力越大,但同样炮管也更长,导致炮管愈来愈重,愈来愈厚。

    在明末当时以脆性生铁为制造技术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加之炮管长度与厚度的增加导致内外冷却速度差距过大,往往导致炮管在冷却时因热胀冷缩导致开裂。往往铸造炮管,十之二,三能成功者,都为高手。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每当朝廷制造大口径重炮的时候,动辄数千上万斤的火炮制造出来后往往在试射时就会发生炮管开裂,管壁出现碗口大的空洞的原因。

    只不过很多时候后人会把这样那样的原因归结于朝廷腐败上。

    如此高的失败率也导致重磅火炮成本,生产时间远远高于中小口径的火炮,这也是重磅火炮难以普及的原因。

    因此刘煜倒不奢望现在的吕宋明军在东印度商人的资助下就能生产制造红夷大炮这样的大杀器。

    而是着手生产制造三磅六磅这样中小磅的野战火炮。

    明军工匠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同时加上拉瓦格的火器坊间以及东印度公司派来的火炮工匠,明军有着制造三磅鹰炮以及佛郎机炮的能力。

    佛郎机其实就是葡萄牙人带入中国的一种后装火炮。

    这种炮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后装类型的火炮。

    由于制作简单,还比较轻便,火药补充迅速等原因,在中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

    明朝在1522年的西草湾海战中,缴获了几门小型佛朗机炮。

    这种小型佛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