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四章 黄沙漫漫路万里(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四章 黄沙漫漫路万里(四) (第3/3页)

治之下,朝政混乱,军队战斗力低下,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可偏偏赵匡胤却畏惧辽人的铁骑,对柴荣回答:“可先易后难,等统一南方之后,再集全国之兵力,收复幽云,如此才有成功的希望。”

    赵匡胤的战略眼光也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他忽略了天时地利人和是打胜仗的最主要因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等他打下南方,统一黄河以南,只怕辽穆宗耶律璟早已经死掉,万一辽国出了个明君,重振国势,那以南方的步兵和北方的骑兵相碰撞,步兵肯定是处在弱势的一方。

    结果也没有出人意料,柴荣凭着长远的战略目光,一意孤行,决定先进攻北方幽云十六州,没想到却在攻打幽州时染病身亡。赵匡胤夺取了柴氏的皇位,然后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先南后北,统一了南方之后再进攻辽国,结果却遇上辽国数一数二的明君,景宗耶律贤,于是三伐北汉而不得,全都被耶律贤派人给救了下来,直到赵匡胤莫名其妙的暴毙,他连幽云十六州的大门都没看见,最远也就打到了山西太原……

    所以柴宗训说赵匡胤此人“干大事而惜身、贪小利而亡义”,并不是胡乱诅咒,他是真的觉得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人。

    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宋太祖”,因为篡位之后没有杀掉前朝国君,又没有使用杀戮的手段夺取属下的兵权,被人称赞为极具人格魅力,甚至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并列。

    也不知道嬴政、刘彻、李世民等人在地下得知自己竟然沦落到和这样的货色相提并论,会不会掀开棺材板出来和大家讲讲道理。

    连柴宗训都知道赵匡胤的尿性,石、王二人作为他的结义兄弟,就更不可能不清楚了。

    两人听到柴宗训那句话,心里立刻就咯噔一下,明白了柴宗训的意思。

    说白了,柴宗训就是在警告他们,陈桥兵变这种事,赵匡胤能来一次,就难保其他的领兵大将也会有样学样,跟着来一次。

    那赵匡胤登基之后,会怎样避免这种事再一次发生呢?

    毫无疑问,赵匡胤肯定会采取削兵权、将军队集中在手上的方针策略。

    而到了那时候,越是手中掌握着重要兵权的将领,越是会成为他忌惮的对象。

    像石守信、王审琦这样在军中一呼百应、拥有大量属下拥戴的高级将领,继续掌兵,赵匡胤能放着他们平平安安的过完一辈子吗?

    用脚趾头想也不可能啊!

    石、王二人这时才算是明白了柴宗训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不由得为他的口才而暗暗感到惊讶。

    他们两人做梦都想不到,这些话,竟然能从一个区区六岁的孩童口中说出来。

    这个小皇帝……果然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但两人直到此时,依然没有背叛赵匡胤的打算。

    因为理由很简单,投降赵匡胤,并不仅仅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主意,事实上,禁军之中大多数中低级将领都有这个想法,才是让赵匡胤能够成功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因。

    如果没有军中大部分将领的认同,光光凭借着赵匡胤、赵普、赵匡义这几个人,就像耍猴儿一样在台上跳来跳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审琦说“这是大势所趋”,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因为军队中绝大多数的将领,为了获取从龙之功,为了升官发财,都想着改朝换代,这样自己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前程。

    这时候无论是谁,别说是石守信、王审琦,哪怕就算是小皇帝挡在他们的前面,也照样会被他们挥刀砍成肉酱,然后踏着他的尸骨将赵匡胤送上皇位。

    有人说“陈桥兵变”本来就是赵匡胤自己苦心谋划的,但实际上,这确实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裹挟之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