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章 黄粱梦里付兴亡(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章 黄粱梦里付兴亡(十) (第3/3页)

口超过400万,大大小小40多个国家,如今虽然因为战乱有不少缩减,但至少也不会低于300万。

    要知道,即使在大宋统一整个南方,发展到最巅峰的时期,宋朝的人口也不过才8060万,加上辽国的2000多万,以及周围吐蕃、西夏等地区人口,曾经的中国地区当时总人口都不会超过1.26亿。

    而在赵匡胤建立大宋到赵光义统一整个南方的初期,宋朝的实际人口只有2700多万。

    300万人口,在当时已经是较大的割据势力所能拥有的数字了。

    而粮食,则是决定人口多寡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就不用过多赘述了,历史上中原地区每一次人口的爆发性增长,都离不开各种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或是新的农作物的引进。

    除了人口与粮食之外,经济就是影响复国计划的第三大要素。

    打仗打的是国力,是经济,这个概念,相信现代人都应该比较能理解。

    大宋为什么在军事如此孱弱的形势下,依然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得有来有去,坚持了319年?

    无非就是因为大宋经济富庶,哪怕年年上供,甚至丢失了整个长江以北的土地,依然能以南宋的名义苟且半个世纪。

    而选择以西域作为根据地,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里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中原与西亚,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陆地贸易通道,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在唐时达到鼎盛,位于中原的汉人,曾经通过这条通道将丝绸、瓷器、茶叶等众多货物运往西亚,赚取成千上万的黄金和白银,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里称为“铺满黄金和丝绸的通道”,丝绸之路这个名号也正是从他口中提出。

    不过随着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落,曾经的丝绸之路,如今也已被无数异族所侵占,加上中原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等货物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为求自保不敢远行,这条商路渐渐沉寂下来。

    可如果能在西域站稳脚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货物能够通过这条陆上通道继续交流贸易,那光是坐在中间收关税,都能让重建的后周获得巨额的财富!

    所以选择西域,也能在经济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最后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军事了。

    想复国,光靠嘴皮子说是没用的,最后肯定要拿出实力来让赵宋臣服。

    而西域相对于其他地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里盛产马匹!

    西域的汗血宝马那就不说了,其实在唐宋时期,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出产马匹的地区,那就是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银山以南、长城以北的地区,由银川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组成,这里如今已经大面积的沙漠化,但是在古代,这里却是整个西北地区最肥沃的农耕地和草场。

    唐朝的军马多从河套平原而来,宋初的战马也多自这一地区培育,不过在党项人兴起,建立西夏以后,河套平原就落入了党项人的手中,宋朝也由此失去了唯一的一块养马地。

    正是因为河套平原的陷落,本来在宋初还具备北伐能力的宋朝,随后在与辽国的交战中全面落入了守势,甚至号称百万禁军,也无法与兵力不足自己五分之一的辽人分庭抗礼。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加成,实在太大了。

    骑兵在面对步兵的时候,拥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不仅冲击力强大,而且机动力超强,来去自如,面对大胜时,他们可以纵马追击,彻底将敌军击溃,面对战败时,他们又能迅速脱离战局,保住自己的兵力,让局势不至于崩溃。

    所以宋军在于辽人作战时,要么大败,要么小胜,很少能将辽军全歼,却在自己溃败时很难逃脱辽人的追杀。

    如果占据西域,打败沙州回鹘,就能夺取甘、肃二州,再顺势击败占据凉州、灵州、银川的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定难军,就能拥有完整的河套平原,如此一来,日后后周军队在面对宋军时,也有了兵种上的天然优势。

    综上所述,这就是柴宗训在长考了半夜之后,为什么最终决定前往西域的原因。

    当然,这时候他还不能把这些细节完全告诉范质、王溥二人。

    因为宫中此时布满眼线,守卫在垂拱殿外的禁军,柴宗训都不敢相信他们是不是自己人,如果把这些话传到赵匡胤耳中,只怕赵大是绝不会放他离开汴梁城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