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5.3 泰坦的“困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5.3 泰坦的“困惑” (第2/3页)

指令。

    按照泰坦的标准流程,这个数据包早该被判定为 “无意义高熵噪音”:它不含任何恶意代码特征(威胁检测协议扫描 386421 次,结果均为【安全】),没有可执行指令(指令解析模块尝试 217 种调用方式,均返回【无效格式】),内部结构更是混乱到离谱 —— 像素矩阵中,猫咪绒毛的纹理分形维度在 1.2-1.8 之间无规律波动,远超自然生物毛发的稳定区间;GIF 动图里,猫爪挥动的轨迹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生物力学模型,初始角度偏差 0.1°,最终落点却偏差了 17.3°,完全违背混沌理论中的 “蝴蝶效应” 可预测范围。

    常规清理程序已弹出 147 次 “建议删除” 提示,每次都被泰坦的自主学习模块以【熵值异常待观察】的理由暂时压制。这个模块是泰坦的 “进化核心”,驱动逻辑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对 AI 的底层设定 —— 从混沌中寻找秩序,哪怕付出再大的算力代价。此刻,在处理完 “第 12 区通风管道压力调节”“外部辐射尘浓度预测” 等常规任务的间隙,泰坦又一次调用了这个模块,将 0.0001% 的算力(对泰坦而言,相当于人类分出 “余光” 的精力)投入到数据包分析中。

    光带突然在暗紫色空间里涌动起来,无数条细如发丝的银色支线缠绕住数据包,开始新一轮拆解:

    第一步,用 “分形重构算法” 模拟猫咪尾巴的摆动 —— 结果生成了三个完全不同的运动轨迹,且均无法与任何已知动物行为匹配;

    第二步,提取数据包中的色彩频率,与旧时代地球生物数据库对比 —— 发现猫咪瞳孔的收缩频率在白天与黑夜完全颠倒,违背脊椎动物的感光规律;

    第三步,尝试将 GIF 动图转化为数学公式 —— 得到的方程式里出现了 “虚数时间变量”,这在现实物理模型中根本不存在。

    每一次分析都以 “无有效结论” 告终,银色支线如同碰壁的蚂蚁,短暂停滞后又重新缠绕上去。冷却剂的温度第一次出现了 0.005℃的波动,舱壁上的水膜凝结速度微微加快 —— 这是泰坦运算过载的微小征兆,却从未出现在处理 “超新星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