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星环之网 (第2/3页)
的实时数据,确保修复过程中的能源稳定。”
风澈和凌霜立刻前往光合玻璃的安装区域。他们带着凝冰藻的孢子液和特制的喷洒设备,将孢子液均匀地喷洒在光合玻璃的表面。凌霜调试着玻璃下方的温度控制器:“凝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5-10℃,我们需要将玻璃的表面温度控制在8℃左右,这样既能让凝冰藻快速生长,又不会影响光合玻璃的热能转换。”
风澈则在画册上快速记录着:“凝冰藻喷洒后1小时,孢子开始萌发;2小时后,玻璃表面出现淡蓝色的薄层——这是凝冰藻的叶片;3小时后,雾黏菌的黏液开始分解,玻璃的光透过率上升了15%。”
与此同时,苏野和秦洲正在热泉管道的入口处忙碌。他们将气根蕨的幼苗种植在管道周围的土壤中,然后用特制的导管将气根引导进管道内部。秦洲解释道:“气根蕨的气根会朝着有甲烷和水流的方向生长,进入管道后,它们会分泌溶菌酶分解雾黏菌的菌丝,同时气根会吸附管道内的杂质,起到净化水流的作用。”
六个小时后,能源控制室的警报终于解除。光合玻璃的光透过率恢复到了90%,热泉管道的堵塞也被清除,能源输出重新稳定。当顾深宣布基地能源系统恢复正常时,基地的广场上响起了一阵欢呼。
秦洲看着管道口伸出的气根,眼中满是赞叹:“气根蕨的气根已经在管道内形成了稳定的网络,它们不仅分解了雾黏菌,还与管道内的‘热泉菌’形成了共生——热泉菌为气根蕨提供矿物质,气根蕨为热泉菌提供有机养分,这是新的共生关系!”
风澈立刻掏出画册,在最新的一页上画下了这一幕:光合玻璃上淡蓝色的凝冰藻,热泉管道内交织的气根蕨气根,旁边用红色彩笔标注“第七层共生:凝冰藻分解雾黏菌→光合玻璃高效产电→气根蕨净化热泉管道→热泉菌滋养气根蕨→共同维持基地能源”。
就在这时,基地的通讯器传来了总部的消息:“星际生态联盟决定,在雾沼星举办第一届‘星际共生论坛’,邀请所有加盟星球的研究团队分享共生案例,同时启动‘星环共生计划’——将雾沼星的多层共生体系作为模板,为其他极端环境星球提供生态搭建方案。”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接下来的一个月,基地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风澈和苏野负责整理雾沼星的共生数据,将每一层共生链的细节、物种特性、监测数据都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报告;凌霜和秦洲则合作设计“星环生态展示区”,将来自不同星球的共生物种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种植,形成一个微型的“星际共生博物馆”;赵研究员和王玲则负责论坛的技术支持,搭建实时的生态数据展示系统,让参会者能直观地看到雾沼星生态的动态变化。
论坛举办的那天,雾沼星的晨光格外明媚。来自二十多个星球的研究团队齐聚基地广场,广场中央的全息投影循环播放着雾沼星的生态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荒芜,到散雾芦与雾沼麦的种植,再到热泉区、洞穴核心、雾林的探索,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共生”二字。
顾深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风澈的目光落在了广场边缘的“星环生态展示区”。那里,冰雾星的凝冰藻与雾沼星的散雾芦并肩生长,凝冰藻的冰晶反射着阳光,散雾芦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沼泽星的气根蕨与雾泉的浮净苔交织,气根从浮净苔中伸出,吸收着空气中的甲烷;光明星的光合苔与热泉的嗜热植物相邻,光合苔在阳光下高效产电,为嗜热植物提供恒温的生长环境……这些来自不同星球的物种,在雾沼星的土地上,形成了新的和谐。
论坛的研讨环节,风澈作为雾沼星团队的代表,分享了“洞穴共生核心”的发现过程。当他展示自己画册里的洞穴示意图、共生关系图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一位来自火山星的研究员激动地说:“我们星球的火山口也有类似的‘能量核心’,但一直无法稳定它的活性。你们的‘洞穴共生链’给了我们启发,或许我们可以用火山星的‘熔浆菌’与核心共生,调节核心的能量释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