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热泉之契 (第2/3页)
菌丝,开始在种植区里爬行,它们的足迹所到之处,火绒菌的菌丝迅速生长,那些原本缠绕在雾沼麦根部的缠根霉,在接触到火绒菌的菌丝后,竟然开始慢慢萎缩、变黑。王玲用检测仪检测,结果显示,喷洒菌剂的区域,缠根霉的活性在24小时内下降了80%,而雾沼麦的根系则重新开始生长,枯黄的叶片也渐渐恢复了翠绿。
“成功了!”苏野激动地握住风澈的手,“我们还发现,火绒菌的菌丝不仅能抑制缠根霉,还能与浮净苔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火绒菌为浮净苔提供硫化物转化后的养分,浮净苔则为火绒菌提供水分,两者相互促进,生长速度都比之前快了一倍!”
风澈的画册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画了一幅“热泉-火绒菌-热泉虫-浮净苔-雾沼麦”的共生关系图:最下方是冒着热气的热泉,热泉周围是热泉虫,它们的身上缠绕着火绒菌的菌丝,火绒菌的菌丝与浮净苔的根系交织在一起,浮净苔的上方是茁壮成长的雾沼麦,旁边用红色的彩笔标注“第四层共生:热泉提供温度与硫化物→热泉虫携带火绒菌→火绒菌抑制缠根霉并滋养浮净苔→浮净苔滋养雾沼麦”。
就在团队为解决缠根霉危机而欢呼时,苏野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热泉区的温度适宜,我们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共生菌培育基地’,专门培育火绒菌和其他需要高温环境的微生物,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真菌危机,我们就能快速应对了。”
赵研究员非常赞同这个提议,他立刻安排周明和慕容冷越前往热泉区,搭建一个小型的培育棚。他们用合金材料搭建了一个圆形的棚子,棚顶覆盖着透明的晶鳞藤纤维,既能让热泉的热气保留在棚内,又能防止雾气的渗透。棚内设置了多个培养架,上面摆放着装有热泉土壤的培养皿,专门用于培育火绒菌和其他微生物。
风澈和苏野则负责研究如何将热泉区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他们发现,热泉中渗出的液体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过浮净苔的净化后,可以作为雾沼麦的优质肥料;而热泉虫的排泄物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促进植物种子的发芽率。王玲用这种酶浸泡雾沼麦的种子,结果显示,种子的发芽率从之前的75%提高到了92%,而且幼苗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
一周后,“共生菌培育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风澈站在培育棚内,看着培养架上那些茁壮成长的火绒菌菌丝,它们在恒温的环境中呈现出一种健康的白色,偶尔有几只热泉虫爬过,菌丝便会轻轻颤动,像是在与它们打招呼。棚外,淡红色的嗜热植物在热泉的热气中摇曳,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透过薄雾的阳光,闪烁着七彩的光芒。
苏野走过来,递给风澈一个密封的样本瓶,里面装着一些淡黄色的液体:“这是火绒菌菌丝分泌的抑菌物质,我们已经提取出来了,命名为‘火绒素’。它不仅能抑制缠根霉,还能抑制其他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以后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伞’。”风澈接过样本瓶,看着里面的液体,突然想起了最初在冰雾星采集的晶鳞藤鳞片,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样本,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掏出画册,在最新的一页上,画下了培育棚的景象,旁边写下了一段新的笔记:
“雾沼星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共生的秘密。热泉的温度,火绒菌的抑菌力,热泉虫的移动,浮净苔的净化,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因为‘共生’这个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以为是自己在主导生态系统的搭建,其实只是在跟着星球的节奏,一步步揭开它的面纱。真正的生态平衡,不是强行改变,而是学会倾听,学会与每一种生命对话。”
就在这时,通讯器里传来了赵研究员的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风澈,苏野,你们快回主实验室,总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新的任务,需要我们一起讨论。”
风澈和苏野对视一眼,立刻收拾好东西,朝着主实验室的方向跑去。薄雾在他们身后轻轻流淌,散雾芦的淡紫色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灰雾雀在攀雾藤的支架上唱着清脆的歌,整个种植区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风澈知道,新的任务一定又会带来新的挑战,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明白,只要他们继续寻找那些隐藏在迷雾中的共生关系,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画册,封面上的“共生之环”四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这本笔记还会继续增厚,雾沼星的共生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本章约9100字,延续“危机-探索-共生解决-生态升级”的核心脉络,以补给船带来的新真菌“缠根霉”为危机切入点,引入热泉区、热泉虫、火绒菌等新元素,构建“热泉-火绒菌-热泉虫-浮净苔-雾沼麦”的第四层共生链。同时通过苏野的加入,强化植物共生研究的专业性,新增“共生菌培育基地”与“火绒素”等设定,为后续生态系统的扩展埋下伏笔,保持了原文的科学严谨性与探险叙事感,进一步深化“人类融入星球共生”的主题。)雾沼共生: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热泉之契
开拓者号补给船的舱门完全打开时,一股带着金属冷却剂的风从舱内涌出,与雾沼星特有的甜腻雾气交织在一起,在地面上卷起一小团旋转的雾涡。风澈抱着他的画册站在最前排,看着穿着银灰色防护服的人员鱼贯而出,他们的靴子踩在覆盖苔藓的地面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很快又被重新聚拢的薄雾轻轻覆盖。
“风澈,好久不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风澈抬头,只见一个戴着黑色边框防护眼镜的身影朝他走来——是苏野,他在星际植物研究院的师兄,也是这次补给船的随行植物学家。苏野摘下防护面罩,露出一张带着笑意的脸,眼角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在火山星采集沙晶花样本时被熔浆溅到留下的。
“师兄,你怎么来了?”风澈惊喜地迎上去,苏野的研究领域是极端环境下的植物共生体系,这次他的到来,无疑会给雾沼星的生态研究带来新的助力。苏野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周围的种植区,当看到那些在薄雾中摇曳的散雾芦和金黄的雾沼麦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你们的生态系统搭建得比总部传来的数据还要好!这散雾芦的花期比预期长了整整十天,雾沼麦的麦穗饱满度也超出了杂交培育的理论值。”
赵研究员走过来与苏野握手,语气中带着欣慰:“多亏了风澈的笔记和团队的配合,不过现在有了你们的补给,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种植区,建立更完善的生态监测站了。”苏野点点头,转身指向身后的几个大型密封容器:“我们带来了新的设备,包括低温萃取仪、土壤深层分析仪,还有一批新的植物种子,其中有几种是专门针对高湿度环境培育的,或许能和雾沼星的本土物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和补给船的人员一起忙碌着。周明和慕容冷越负责搭建新的实验室,他们用飞船上的合金材料搭建了一座半圆形的建筑,外墙覆盖着一层从冰雾星带来的晶鳞藤纤维,能有效阻挡雾气的渗透;王玲则和补给船的化验员一起,将新的检测设备调试完毕,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空气中的甲烷浓度、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甚至能追踪植物根系的生长状态;风澈和苏野则忙着整理带来的种子样本,在画册上逐一绘制它们的形态,标注生长习性。
这天下午,风澈正在实验室里绘制一种名为“凝露草”的种子草图——这种草的叶片能凝结空气中的水汽,形成晶莹的露珠,总部希望它能为雾沼星提供稳定的淡水来源。突然,种植区传来一阵慌乱的呼喊声,风澈立刻放下铅笔,抓起防护面罩就往外跑。
只见靠近新搭建实验室的那片雾沼麦,叶片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枯黄,麦秆也失去了往日的挺拔,微微向地面倾斜,像是被无形的力量压弯了腰。更奇怪的是,麦秆的根部缠绕着一层薄薄的灰色菌丝,那些菌丝像是有生命一般,正缓慢地向周围的雾沼麦蔓延。
“这是什么?”苏野也赶了过来,他蹲下身,用特制的镊子挑起一缕菌丝,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脸色很快变得凝重,“是一种真菌,而且是我们之前没有记录过的种类。它的菌丝会分泌一种‘溶根酶’,分解植物的根系组织,吸收养分!”
王玲立刻用土壤深层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这种真菌的菌丝已经深入土壤下方30厘米,与浮净苔的根系缠绕在一起,甚至有一部分已经侵入了散雾芦的根部。“它的繁殖速度极快,”王玲看着检测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声音带着焦虑,“我们检测了三个小时前的土壤样本,当时还没有发现这种真菌的痕迹,现在它已经扩散到了二十平方米的种植区!”
赵研究员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看着枯黄的雾沼麦,语气沉重:“如果不尽快控制,它会毁掉我们所有的种植区,甚至可能侵入雾泉,影响雾沼菌的生存——一旦雾沼菌被破坏,整个生态链都会崩塌。”
风澈蹲在枯黄的雾沼麦旁,手指轻轻触碰那些灰色的菌丝,它们的触感黏滑,像是涂了一层薄薄的胶水。他翻开花册,快速浏览之前的记录,当看到火山星的“火绒菌”那一页时,突然停了下来——火绒菌是一种生长在火山岩缝隙中的真菌,它的菌丝能分泌一种抑制其他真菌生长的物质,而且它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之前因为雾沼星的环境温度过低,一直没有被列入考虑范围。
“师兄,你还记得火山星的火绒菌吗?”风澈抬头看向苏野,“它的菌丝能分泌抑菌物质,或许能抑制这种新真菌的生长。”苏野眼睛一亮,立刻点头:“我当然记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