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三区 (第3/3页)
这么多地块,又那么分散,又该怎么管理呢?
三嘎子忙完承包任务之后,晚上躺在床上,开始了深思。
六十多亩地,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还顶着巨大的承包费等各种费用的压力。
这六十一亩地块,每亩地三百八十块钱,每年光土地承包费,就要花去两万三千多块钱。
三嘎子初步核算了一下工费,每亩地按照三百五十块钱左右计算,人工费用又要花去两万一千多块钱。
仅这两项开支就接近五万块钱,这还不包括购置种子、种苗、肥料、技术、培训和包装、运输等费用。
以上费用,还抛开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再遭遇自然灾害,那可更无法预知了。
每干一项事业,每做一件事,哪里都是心血,哪里都是汗水,哪里都是智慧,哪里都是风险,哪里都是收益。
当然,像郎家川村这种“望天收”的山岗薄地,还要靠运气挣钱。
老天不作美,你个人硬撑着,那就只有倒霉的份。
如何才能避让老天的惩罚呢?三嘎子也在做着一步步的设计。
他要确保自己承包的所有地块,都能够成为旱涝保丰收“人定胜天”的“聚宝盆”。
他一个整夜都难以入睡。
当天要快亮的时候,他又想起了自己找水利局专家,在西区勘察深井的事,他就顺着自己勘察深井的思路,继续向好的方向思考。
他忽然发现,自己当初之所以选择在西区做深井,主要是考虑这里的地块土质太差,要改善这里的土壤,而没有想到这里地势高的其它优势。
他顺着地势高的优势,继续向下思考,他发现自己的设计太到位了。
由于西区地势高,他照样可以把水引到南区和北区的几十亩承包地,把那里的几十亩土地,都变成旱涝保丰收的水浇地。
这样以来,土地增值的空间就会更大,收益就会更稳更高。
另外,他沿着深井可以浇灌的有利条件,还可以在每个地块,搞一些适当的间作。
他从媒体上看到了河北省太行山区,新愚公治理荒山的先进事迹后,感触非常多,他决定去那里认真考察一趟,学习一下新愚公的治山经验。
他这样想着想着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