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 (第2/3页)

长又来店里品尝她的饺子,席间说了许多令玉兰感触良多的话。他说,餐饮业和加工业一样,也要讲究个创新,再好的产品多少年一贯制就不好立足。形势变了,人们的视野宽了,口头要求高了,吃什么都有够,过几天不吃个稀罕就觉得不过瘾。黄市长还说,我们国家开放了这么多年,餐饮业已经不分什么东西南北,甚至不分国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传统名吃、招牌菜、国际名品,如今统统都融汇在一起了。北方人爱吃的,南方人同样爱吃;外国人爱吃的,中国人也爱吃。不要受老观念的束缚,要敢于想,善于琢磨,抓住人们口头的变换,不断创新品牌,将顾客牢牢地抓在手里。

    黄市长的话让玉兰茅塞顿开,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对未来的向往,重新开业之后不久,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创新,以及经营门路的拓宽上。

    她让新春、紫婉看着店,前后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到广州、上海、青岛、成都、西安、北京、沈阳考察学习,凡是在当地有点名气的饺子店,可以说都被她看遍了也吃遍了,并且都拍了照,有的还带回来少量标本和厚厚的一沓介绍资料。回到家,她一边看资料一边研究,结合自己的理念,写了一本子属于自己的创新成果。

    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模仿外国饺子,制作老外喜欢吃的水饺。老外喜欢吃,中国人不一定就不喜欢吃。就像吃肯德基那样。二是改进产品包装,提供旅行便当和休闲快餐。三是扩大宣传推介,将吃饺子与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健康饮食观念联系起来,促进产品营销。

    首推的是韩国“馒头”。韩国人把饺子称作“馒头”。馅料通常是用白菜、豆腐、蘑菇、绿豆芽加上一点猪肉或牛肉做成的。也有用泡菜代替白菜做馅的。饺子外观是圆的,用上下两张皮包成,鼓囊囊的非常可爱。除了煮、煎、蒸以外,另外一种吃法就是韩国人最喜欢的“馒头汤”。做的时候将“馒头”和牛肉汤分开煮,然后放在一起,再放上几片牛肉、几段香葱、一个荷包蛋,再撒上碎海苔,那才叫一个鲜。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姑娘参加的御膳竞赛,有一项就是做“馒头”。玉兰借电视剧在国内走红,大张旗鼓地推销起她的“馒头”来了。

    随后推出的是流行于西欧国家的“圣诞星”。一种西方人爱吃的饺子。形状不像中国的月牙形饺子,多是方的,也有圆形的和三角形的,周边捏有漂亮的花边。因为它源于一些地方圣诞夜要吃饺子的习俗,“圣诞星”的名字就被叫起来了。肉馅和中国的差不多,素馅就别有一番风味了。素馅通常由乳清奶酪菠菜做成,或者蘑菇饺子拌着咸奶油、西红柿酱吃。这样的口味一上来不习惯,可吃上瘾就放不下了。尤其是年轻人。

    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产品,玉兰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新产品推介会。推介会共三项内容。一是举行推介会开幕式。重点是玉兰讲,把自己开发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然后让领导讲。少不了让黄市长、芮主任为她助威呐喊,借助领导的号召力扩大自己店的影响。二是举行包饺子竞赛。参赛选手分别来自总店和七个连锁店,共计八个参赛队。每队两个人,都是各个店选出的高手。店前的大街上,一溜摆了八张桌子,一个参赛队一张桌子。面馅统一配置。竞赛规则无非是相同时间内看谁包得数量多质量好。比赛结果、名次由评委最终裁定。这一招还真抢眼球,把大街上的行人全都吸引来了,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像看杂耍表演一样。三是举行现场品尝大酬宾。几十张桌子一条龙摆开,每张桌子跟前有一名服务员照顾。饺子都是提前包好的,每张桌子上摆放一个品种,旁边立一个产品介绍的小牌子,还有一沓一沓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供参会人员和街上的行人看。服务人员用电磁炉煮饺子,一边煮一边向围观人群推介,吆喝着让大家品尝。因为人太多,不能管吃饱,每人只发给两个,尝出好吃了再吃却没了。玉兰说,这叫“留想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