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 (第3/3页)

”但是沈墨的出现却让我这垂垂老朽之人心中又蠢蠢欲动起来,生出了一番辅佐他做一番事业的心思。“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昔日洪武皇帝提出了这八个字,最终将蒙元朝廷驱逐到了大漠,建立了大明江山。如今沈墨又再次以这八个字作为他的志向,这不就是我辈之人毕生追求的事情吗?这种伟业难道不比我整日枯坐山中沉溺于卷牍之中更有意义?“

    王夫之这番话让唐端笏再次对老师肃然起敬。

    但是他还是没有忍住道:”老师,两年前,吴三桂攻占衡阳,建立伪周,自立为帝,想要借助您的贤名来为他上劝进表,您当时断然拒绝了。论实力还是威望,昔日的吴三桂怎么都比今日的沈墨更胜一筹,您为何不选择辅佐吴三桂,却倾心沈墨呢?“

    王夫之闻言冷哼一声,目光严厉地看着唐端笏道:”须行,你用吴三桂这种无君无父,叛国弑君的乱臣贼子,反复小人跟相提并论,这是对沈墨的极大羞辱。若再有这种愚蠢之言,我就将你逐出门墙。“

    看着老师严厉的神色,唐端笏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急忙躬身道歉道:”老师勿怪,学生一时失言,并无羞辱沈总镇之意,还请老师息怒。“

    王夫之也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平时有口无心,心中有什么疑惑往往就说出来了,所以也并没有真的见怪他。

    ”罢了,以后莫要再犯就是。“

    看着老师不怪罪自己,唐端笏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沈墨在老师的心目中竟然有这么高的地位,这是他生平仅见。

    就连昔日的晋王李定国派人相召的时候,老师都没有立刻答应。

    虽然这其中有顾忌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但是也不难看出老师对于李定国并没有真正的看重。

    ”老师,如今沈墨既然占据了衡阳,以老师的贤名,他应该会知道老师就在此处隐居,。若是他真的礼贤下士,应该要来主动拜访老师才对。老师又何必主动前去,免得让人家小觑了咱们。“

    虽然老师很看重沈墨,但是唐端笏对于王夫之这种主动送上门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在他看来,就算不三顾茅庐,也要沈墨亲自拜访才行。

    时间原因,下面内容先更后改,见谅。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