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5章齐鲁星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5章齐鲁星火 (第3/3页)

 张大明没有选择在海上硬拼。他判断清军哨船可能会在附近一处僻静的海湾停靠取水。他提前带着队员和部分“浪里蛟”的人,在那片海滩和通往内陆的唯一小路上,布下了层层“水雷”(用密封木桶装火药,设置触发引信)和地雷。

    果然,清军哨船驶入海湾。就在水兵准备下船时,最先触碰到绳索的水雷轰然爆炸,木屑与水柱冲天而起!船上清军大乱。紧接着,试图登陆的清军又在沙滩和小路上接连踩响地雷,炸得血肉横飞。张大明的队员和“浪里蛟”的弓箭手、火铳手则躲在岩石后,冷静地射杀惊慌失措的敌人。

    两艘哨船一艘被炸沉,一艘重伤逃逸。

    海首领亲眼目睹了地雷的巨大威力和平密配合的战术,彻底服气,当场与张大明献血为盟,加入了华夏护国军序列。

    整合了“浪里蛟”的力量,张大明在胶东半岛有了立足点。

    他继续运用灵活的手腕,或武力收编,或利益联合,将几股较小的抗清武装团结起来,形成了以沿海岛屿和部分山区为依托的胶东根据地。

    他尤其重视地雷的运用和发展,成立了“地雷作坊”,招募本地工匠,结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不断改进地雷的触发方式和威力。

    他的队伍里,有精通水性的“浪里蛟”老弟兄,也有善于伪装布雷的 former 猎户“土行孙”。

    田振国在沂蒙山区稳扎稳打,张大明在胶东半岛纵横捭阖,虽然根据地的规模和实力尚不及覃宏武的太行根基,但这两股力量,如同两把锋利的匕首,一左一右,抵在了清廷山东统治的软肋上。

    他们灵活运用地雷战,伏击清军运输队,炸毁炮楼哨卡,使得清军在山东的统治变得千疮百孔,风声鹤唳。

    地方官员上报的文书里,充满了对“诡雷”、“土八路”(清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污蔑性称呼)的恐惧和无奈。

    齐鲁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已然点燃。

    它们与太行铁流、武昌大本营遥相呼应,共同编织着一张越来越紧的绞索,缓缓套向北方清廷的脖颈。

    来自施南的老兵田振国和从流民中崛起的张大明,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抗清传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