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 (第3/3页)

”,而是 “学习加油站”。就像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天学的某类疾病治疗方案,可能明天就会因为新的临床研究被推翻,但 “如何检索医学期刊、如何分析病历数据” 的能力,能让他们一辈子跟上行业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大学课堂还在扮演 “中学教室” 的角色。某师范院校的 “教育学原理” 课上,老师拿着 PPT 念了整整 80 分钟,从 “教育的起源” 讲到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点密集得像 “连珠炮”,学生忙着低头抄笔记,根本没时间思考 “这些理论怎么用到实际教学里”。下课后,学生小王吐槽:“感觉像回到了高中语文课,老师划重点、我们背答案,至于这门课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没人知道。” 这种 “填鸭式” 教学,忽略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课堂应该是 “搭建框架” 的地方,老师要告诉学生 “这门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用哪些方法去探索”,剩下的时间,该交给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实践、去碰撞思想。就像清华某工科专业的 “材料科学基础” 课,老师只花 30 分钟讲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然后布置任务:“下周每人带一篇自己找的外文文献,分析某类新材料的应用前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要泡图书馆查资料、跟同学讨论,反而把知识点学活了。

    学生 “不读书、不思考” 的习惯,更像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 “后遗症”。从小学到高中,多数学生习惯了 “老师安排好一切”,每天的作业是老师留的,复习的重点是老师划的,甚至读什么书、做什么题,都有明确的指令。到了大学,突然没人 “管着学”,很多学生就像 “失去航向的船”。某民办院校的辅导员刘老师发现,不少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 “上课、赶作业” 填满,却没给自己留过 “读一本专业书” 的时间;还有学生把 “刷短视频、看微信推文” 当成 “学习”,觉得碎片化信息能替代系统阅读。可真正的专业成长,需要静下心来读几本 “厚书”,读《红楼梦》不是只记人物关系,而是要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读《资本论》不是只背公式,而是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经济现象。那些在研究生面试中 “答不上来” 的学生,缺的不是知识点,而是 “沉下心读一本书” 的耐心和 “独立思考一个问题” 的能力。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真正回归 “读书的地方” 的本质。首先,课程设置要学会 “做减法”,减少冗余的课时,给学生留足 “自主学习” 的时间。比如某高校试点 “弹性课时制”,将某专业的周课时从 26 节减到 18 节,同时增加 “读书报告”“科研实践” 等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项目,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从 “讲课者” 变成 “引导者”。就像某高校的 “文学概论” 课,老师不在 “念 PPT”,而是组织 “专题讨论”,围绕 “网络文学算不算严肃文学” 这个话题,让学生分组找资料、辩观点,老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学生反而学得更投入。最后,评价体系要打破 “唯分数论”,把 “阅读量”“科研实践”“创新想法” 纳入考核,比如有大学规定,学生每学期至少要提交两篇 “专业读书报告”,把报告质量纳入期末成绩,倒逼学生主动读书。

    老教授说的 “大学是读书的地方,不是上课的地方”,值得每所大学深思。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学生不再是 “为了赶作业而熬夜”,而是 “为了探讨一个问题而争论”;当课堂上,老师不再是 “单向输出”,而是 “和学生一起探索”;当学生不在时 “等着喂知识”,而是 “主动找知识”,这样的大学,才算真正找回了灵魂。毕竟,大学四年的意义,不是多上几门课、多考几分,而是让学生学会 “自己走路”,学会自己找书读、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规划未来。只有这样,他们走出校园时,才能不被快速变化的时代淘汰,真正成为 “会学习、能创新” 的人才。

    不要让大学仅仅成为一个“加长版中学”,而是要让它成为一个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不要让课堂占据学生们的全部日程,而是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像“大学生”一样去成长,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才是中国大学教育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最应该拥有的“大学时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被繁重的课程和考试所束缚。

    同时,老师们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科研和撰写论文,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只有当教学压力减轻时,老师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变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