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皇帝的苦恼 (第3/3页)
莫说当下社会现实不支持,就是支持,他也不会帮着皇帝强化皇权。
皇帝在为将来攻下高句丽之后,难以进行有效治理而苦恼,所以,李承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感慨皇帝深谋远虑,还是说皇帝想的太多,都还没发兵,就想着治理的问题。
“这一次,水陆两线作战,一定要灭了高句丽。可你之前同我说过,李治打下高句丽之后,没能进行有效治理,很快又丢了。”
李承乾道:“李治打下高句丽没能进行有效治理,很大原因和吐蕃崛起有关。若是在父亲手里打下高句丽,应该不存在吐蕃的问题。比较令人头疼的就是高句丽人的反抗,以及高句丽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反抗可以武力镇压,自然环境这一块,只能慢慢改造。”
“我提出亲征高句丽,大臣们无一例外都持反对之声。我知道,他们的反对不是没缘由的。我的身体,确实经不起那么折腾。其实,从薛延陀折腾一遭回来之后,我的身体就不能跟从前比了。”
这么一说,李承乾就明白了,若说从前亲征高句丽,是怕李治“仁弱”,应付不了强臣和外敌,所以一把年纪带着李治出去打高句丽,留房玄龄在长安监国。
一来,李治走这么一遭,也算混了点儿军功,至少明面上太子跟随皇帝亲征高句丽,有助于树立李治在大臣们心中的伟岸形象。二来,高句丽自前隋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灭亡高句丽,文治武功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皇帝无论是军事战略,还是运气,都属于爆棚的那种,天崩开局打出天胡的效果,前半生戎马皇帝已经习惯了这种成绩,辽东一战没能完成灭国的期望,还把皇帝给搞抑郁了。
这一次,皇帝倒不用担心他震慑不住强臣和外敌,可从前宿怨未了,又有独眼龙太宗的传言刺激,高句丽这个中原心腹大患,成了皇帝如鲠在喉的存在,恨不能亲手斩灭,以解心头之恨。
然而,不管皇帝内心意愿如何,都必须考虑自己身体能不能支持的住这么一场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