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4章 长安米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4章 长安米贵 (第2/3页)

长安,那肯定是愿意出点路费,走水泥路了,早到长安一天,也可以早一天把货物卖出去。”武则天不加思索,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样不就对了吗?那你还需要担心,没有人愿意走收费的水泥路吗?”李中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笑了笑说道。

    武则天还真是有些固执啊!劝说她可是费了不少的口水。

    “如果害怕承担太大风险的话,也可以进行招商的嘛,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水泥的效果,都是不会介绍投资,一起来修这一条,从西都长安,到东都洛阳的水泥路的。”李中华又提出了建议道。

    对于这条水泥路,李中花心里其时一点都不担心,朝廷会拒绝修路。

    如今的帝都长安城,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

    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

    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本来相当发达,故从西周到唐代,长安屡为建都之地。

    然而自东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全国的重要性便日益下降,加上关中适宜农耕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殖,统治机构的膨胀,粮食供应成为长安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二是从关东及江南漕运更多的粮食到关中。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

    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四分之一,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

    这个时候的长安,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长安城内和效外,多达一百五十万人,超出了整个大唐十分之一的人口。

    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亦非易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

    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