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5 一段畅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5 一段畅想 (第2/3页)

,语言坚定。

    “死亡或许只是新的开始,我,并无未尽的心愿。”

    沈三问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了解一个人,无论多么在意,多么认真的去揣度和倾听。

    大概,人唯一能了解的人只有自己。

    愿意交流和能够交流,远远比不上理解和懂得。

    也许是一个人不做事业闲下来会想的很多。

    “其实我一直好奇,年少的时候,你为什么会看重我。”

    这大概是沈三问心里一直有个解释,又一直没办法解释,甚至没办法开口询问的事。

    或许有某种必然,但是他难以相信。

    公主笑而不答。

    “未来,也期待与你相遇。”

    若有来世,我也期待。

    纵然今生并没有残缺,来世也可以相识相知。

    不过,再来一次,沈三问不会选择如此。

    他也许不会再龟缩于一地,钦羡战场的热血,朝堂的争锋,而是以一己之力开创更好的世界,改变所有的悲剧。

    虽然理想主义,但是绝不后悔。

    三月后,秋日,阳光明媚。

    四季流转,各有各的景象。

    不过秋天,永远都有他磨灭不掉的寂灭。

    树叶枯黄,衰败过后,再迎来新的一年。

    或许是老了,沈三问与王彬提到了书中的事,历史书当中的。

    “我给你讲些故事,告诉我你的答案可好。”

    王彬欣然同意,听故事,他一向是特别乐意的。

    沈三问说:

    春秋战国秦国,人命不如草芥,征战不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若是有强大的机关术,甚至如今的知识水平,就可以在某方面轻松碾压土著,至少借助如今所见,做个富家翁还算容易。

    汉朝,将相封王裂土,内政平息,外部也是空前强盛,丝绸之路新开,将知识传播出去的同时,也将外族的一些特产传入,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汉末三国,文臣谋士纷纷出世,魏蜀吴三国鼎立,无论是做个贤臣良将,还是个人想要角逐天下,都是特别适合争霸的土壤。

    若再有一国,姑且称之为宋,君君臣臣礼教严明,经济发达,文臣地位超然,民间富庶繁荣,但是武力羸弱,以钱币换取边疆安宁,也是大有可为。

    你,会选择去哪里。

    王彬听的觉得很无语。

    这还用选?

    “肯定去宋啊。”

    沈三问再问:“为什么?”

    王彬回答,“如果是冲着做皇帝做大将军去的,肯定是东汉末年是最佳的土壤,若是冲着安定去的,宋朝肯定是最好的。

    礼教严明重文抑武不会有中央和地方内乱,做个平头老百姓至少是可以保障生存的。

    那个时代都需要一定的身份地位,否则都不容易。

    而且民间富裕说明百姓的日子过的好,至少没有太多的饥荒,政治也是比较清明的。

    就算用钱币换取安定的确有失大国风度,但是一国如果国民都过的不好,国威有什么用。

    国家不就是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富裕一点,我认为这种办法并无不妥。

    打仗消耗的粮食、人力远不是百姓所能承受的,一场战乱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真正的仁义。当政者愿意用自身享乐的资本来换取百姓的安宁,将获取到的钱财分出去。

    国内也有个好的发展环境。

    当然,也不应该没有保障自身的实力。

    如果真正打起来,也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是必须的。

    太弱的政权都无法长久,如果列兵就能得到财物,那么列兵的军队会源源不断。

    甚至敌人会想,如果我直接拿下国度,奴役他们的人民,岂不是经济收益更高的方式。

    有道理吧?”

    沈三问点点头,很有道理。

    武力虽然是很重要的一环,打仗和开荒看起来能够带来很高的功绩,但背后承载的更多是自私和要求。

    若是无牵无挂,他或许会选择宋朝,有着健全的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度,做个小老百姓是再合适不过的。

    王彬问道,“你呢?你会选择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