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6章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6章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第2/3页)

直保持了粮价的平稳,让寻常百姓都能吃得起。

    这种情况在北宋再次出现,那也是到了靖康元年。

    金兵围攻东京城,严重的战乱和物资短缺下,才又复刻了一二。

    晏殊不死心的继续走访,粮价确实是在不断的上涨。

    听着伙计的意思,怕是要一日一个价格了。

    因为河水暴涨,许多地方都变得湍急起来。

    东京城的存粮越来越少,除非江南等地的秋赋大规模运输到东京城,才能缓解下来。

    再一个是如今开封府尹陈尧佐,以及开封县知县立地太岁宋状元都不在,大家趁着官府没有限制涨价,自然是往上涨价。

    能捞一会是一会,大不了等着宋太岁回来后,要求降价,咱们再降点价呗。

    宋煊听着伙计的话,也是颇有些无奈。

    看人下菜碟,那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晏殊面色也是十分难看,这下子不仅城外的灾民想要填饱肚子难了,连带着东京城百万人口,那更难。

    灾民多还能多到哪里去?

    朝廷也是在为这件事焦头烂额。

    因为天灾不单单是天灾一件事,它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刘娥瞧着各路送来的消息,同样显得有些无奈。

    这黄河年年都会决口,朝廷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挽救。

    可是黄河依旧不管你休不休,上来就肘击你。

    刘娥有些时候觉得上天当真是不够眷顾大宋。

    辽国那边她就没听说过有什么太大的灾祸。

    两家虽然是兄弟之国,可是辽国总会趁着黄河决口的问题,时不时的搞些小动作。

    作为目前大宋的最高统治者,刘娥听到晏殊宋煊二人回来复命,带着洪水前线探听回来的消息。

    于是刘娥直接差人让他们进来。

    吕夷简等人也都在。

    无论是晏殊、还是宋煊二人长得也都不赖。

    一向都是形象极佳示人。

    可是当二人进入大殿之后,就能明显的闻出来带着些许难闻的气味。

    大宋人样子的宋煊也是胡须拉碴。

    他身上穿着刚赐下的朱服,不是泥点子,就是一阵白色的汗渍。

    “臣见过官家、大娘娘。”

    二人异口同声的叉手见礼,让本来有些心疼的刘娥,心里确实是不乐意了。

    讲规矩的臣子,那都是大娘娘在前,官家在后。

    可眼前一个是皇帝自幼的伴读,一个是皇帝钦点的状元。

    在这种场合,按照礼仪来说,皇帝的政治地位本来就比皇太后位置高,他们二人的话也没错。

    “二位辛苦了,滑州情况如何?”

    “回大娘娘的话,比预计当中的要严重。”

    晏殊拿出拼凑画好的水图,以及他们这些臣子针对此事的奏疏,全都交上去了。

    宦官杨怀敏亲自与人共同展开水图,让宰相们以及三司使的人去看。

    王曾面露难色,他本来就强行往大了估算洪灾,可是看实际情况,还是自己想的过于侥幸了。

    当真是要比想象当中还要麻烦。

    “你们离开的这段时间,老身与大臣们全都在讨论此事,有人说可以堵塞,有人反对说不可行。”

    刘娥的眼睛都没有从那副水图上拔出来:

    “你们都从是从现场视察回来的,说说滑州这口子,能不能堵上?”

    “回大娘娘的话,能堵,但是按照五十万贯的预算,只能堵一点点。”

    晏殊直接就把问题给抛出来了:

    “我们在现场讨论过后,谁都没有说服谁,所以都各自写了奏疏,请官家、大娘娘与诸位相公商议。”

    刘娥本以为按照惯例五十万贯都是绰绰有余的,未曾想洪水淹没如此多的地方。

    光是安置灾民,平定粮价就会支出许多,更不用说堵上决口所需要的物料。

    刘娥瞧着几个善于水利之人的奏疏,从里面掏出宋煊的名字,差人把其余人的分发给王曾等宰相。

    吕夷简拿着陈尧佐的奏疏先看,他是详细描述了灾情的严重性和工程的紧迫性,请求朝廷增加拨款。

    然后利用官府现有的资源,请其他州府进行支援,征调百姓参加徭役,参与建设工程。

    同时还要截流,便是压缩各地州府不必要的开支,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治河。

    比如鼓励各级衙门一个月不进行宴会之类的。

    最重要的是减免滑州的上供税收,将这部分钱粮留用本地,投入救灾和水利建设。

    吕夷简又细细的看了一遍,他觉得陈尧佐的这份奏疏,挺全面的,倒是常规的解决方法。

    然后他就与其余人交换着看。

    程琳则是提出了让富户捐输的想法,由他带头捐出自家的米粮煮粥赈济灾民,希望带动其余官吏和富户效仿。

    最后是请求停止所有的土木工程和营造活动,并且免除遭受灾害的州县的租税和劳役。

    王曾也大差不差的看完了,他想要看宋煊的,但是大娘娘丝毫没有往外放的意思。

    难不成是写些许冒犯的话?

    毕竟每次出现天灾,不是大娘娘、官家背锅,就得是他们这帮宰辅背锅。

    “都说说吧。”

    王曾等人看完了,最大的感官就是缺钱!

    谁都说决口是可以堵上的。

    可是灾害范围极大,需要的钱很多。

    朝廷给批的预算,根本就不够用的。

    “缺钱?”

    刘娥让杨怀敏把他们的奏疏都拿上来仔细观看,让他们商讨一下怎么搞钱的事。

    议论来,议论去。

    度支判官许申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铸造一种大钱,一枚大钱相当于十枚小钱流通使用。

    为了压缩成本,还可以用铜铁混合的方式来铸造这种大钱。

    当年刘备入蜀之后,为了快速恢复经济,便使用了直百钱的策略,很快就恢复了川蜀的实力。

    至于孙权的大泉五百和当千就不用提了,他是滥发货币,东施效颦。

    刘娥点点头,她觉得既然刘备能用,大宋也可以用啊。

    “宋状元,你也是状元,又写了三国演义,对刘备之事颇为熟悉,觉得许判官的法子如何?”

    许申是状元,又与陈尧佐是旧相识。

    他曾经布衣时拜访陈尧佐,被陈尧佐看重,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

    像这种事,他们这些宰相一般都是最后发表看法的。

    “大娘娘,臣觉得这招不怎么样!”

    宋煊如此不留情面的话,让众人都觉得他过于口直心快了。

    许申瞥了宋煊一眼,想要看看他有何高见。

    “哦,不知道宋状元有何高见?”刘娥也没想到宋煊这么不给面子。

    “此举乃是饮鸩止渴,蜀中米一斛值钱五十,直百钱发行后,米一斛至钱数万。”

    “大宋的钱变得不值钱了,还怎么让其余各国都用宋钱?”

    “百姓手里的钱不值钱,值此危机,米价又会大幅度上涨。”

    “双重刺激之下,怕不是大宋要起义不断了。”

    许申眉头一皱:“如何能这般危言耸听?”

    “我危言耸听?”

    通货膨胀这个词,他们不清楚。

    “此举虽然短时间让国库变得丰盈起来,但是百姓面临着种子、农具价格飞涨的困境,导致许多百姓不得不放弃土地,成为流民。”

    “而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物价不稳定,交易风险大增,经营变的十分困难,大量店铺倒闭,商业活动陷入停滞,动摇国本。”

    “最终受害的是广大百姓,而大宋政权也会面临严重危机。”

    “钱币滥发,犹如饮鸩止渴之事,想必诸位相公都是清楚的。”

    宋煊说完之后,王曾当即摆手道:“以一当百的大钱确实不行。”

    许申很想说自己那是以一当十,危害没有以一当百那么大。

    至少能够暂时的收拢钱财。

    宋煊他在危言耸听,尤其是蜀汉地盘才多大点?

    大宋可是比它的地盘大多了,完全可以应用起来。

    刘娥也在臣子争论的期间看完了,她并没有把宋煊的奏疏交出去。

    “此举着实不妥,老身方才看了宋十二的建言,他是想要借着赈灾的名义来大兴土木,倒是与程琳的想法大为不同。”

    刘娥此话说出口,让众人都有些诧异。

    王曾眯着眼睛,仔细思索刘娥说出来的话。

    大兴土木?

    “宋状元如此建言,怕是有些不切实际啊!”

    作为程琳的下属,许申还是愿意支持自己的上司的。

    现在朝廷都缺钱,哪有那么多的钱财去大兴土木啊!

    方才还说我的建议动摇国本,你宋十二在这方面也不逞多让啊!

    “哪里不切实际了?”

    宋煊坐在椅子上,颇为劳累的道:

    “大娘娘,我的建议是以工代赈,如何能说话只说半截?”

    赵祯则是眉头微挑,他是清楚宋煊这个计策的。

    当真是好的很,可谓是一石三鸟。

    刘娥嘴角勾起:“无妨,宋十二你便把这套思路说出来,若是真的好用,以后就要定为国策了。”

    “国策!”

    不仅是许申等人不相信,一向连沉稳的王曾脸上也流露出错愕的神情。

    宋煊的法子当真有那么好用吗?

    刘娥确实是觉得宋煊这个法子,针对大宋的国情实在是好用的很。

    甚至都不用把这些人编入厢军,待到工程结束,这些百姓也能拿着积攒的钱财回家去。

    甚至能够做些小买卖。

    如此一来,厢军越来越多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否则军费开支过大,朝廷的国库也会越来越薄,没什么钱去修理黄河了。

    宋煊伸出手指道:

    “以工代赈,便是官府出钱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到赈济的百姓参加工程建设获取稳定报酬,以此来取代直接就急的一种策略。”

    如此一解释,倒是再次让众人勾起了兴趣。

    因为以前都没有人这样做过,大宋的依赖路径就是把灾民编入厢军,给予低保,不让他们造反。

    赈济过后,就要让这群人去干苦活累活。

    现在宋煊不过是把前后操作的两件事,融合为同时去做的。

    王曾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宋煊就是玩了一手朝三暮四的操作。

    他把本该赈济的粮食当作报酬,还要拿出一些钱财来对他们干活的“赏赐”作为动力。

    同时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干活,不会让他们无所事事的去为官府搞事。

    宋煊伸出食指道:“诸位这个以工代赈的好处:

    第一,是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