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合该有此劫(月底求个月票) (第3/3页)
知识盲区了。
他们两个也是听的极为认真。
待到宋煊讲完之后,狄青当即开口道:
“我明白了,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寺庙聚拢了大批财富,又私自藏匿武器,威胁到了官家的安全。”
“不错。”
像是这种悟性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是其余两人所不能比拟的。
狄青是打不过王珪的,但是王珪就没有狄青脑子灵活。
这还是王珪跟在宋煊身边学习了一段时间,才没有被落下。
要是他没碰到宋煊加入禁军,绝对不会像今日这般处理袍泽关系,更为游刃有余,甚至比狄青还能表现出“当大哥”的气质。
“佛教寺院大规模占据土地、财富、影响朝廷税收,宗教势力又威胁皇权,再加上儒释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才会如此。”
听着宋煊的总结,三人连连点头。
“十二哥。”
赵祯已经睡醒了,走到偏厅喊了一声。
待到狄青等人瞧见官家出现在这里,连忙站起身来行礼。
夏随更是有些尴尬,他没想到自己翘班偷着来见“偶像”,结果被官家现场抓包了。
这该怎么解释?
狄青不清楚官家为什么来,但是王珪心中有些猜测。
官家一大早就出门,不在玉清宫待着,不是去皇宫就是来十二哥这里。
赵祯直接把手放在嘴边,示意他们噤声。
“六哥儿,醒了。”
宋煊招呼赵祯坐过来。
赵祯感觉自己的精神好多了,坐在一旁,夏随连忙给赵祯倒凉茶。
有官家在,他们三个人都不敢坐着了。
“坐下来。”赵祯瞧着他们三个人:
“别露馅了,否则朕来不了十二哥这里了。”
王珪、狄青连忙坐下来。
虽然夏随早就给赵祯当亲卫,可是也没做过此等逾矩的行为,于是惴惴不安的半个屁股沾着椅子。
“十二哥,事情办的怎么样?”
宋煊指了指他们三个:
“官家可以询问他们三人,毕竟他们都是借贷完了,准备跟着我中午一起喝羊杂汤的。”
赵祯立即十分期待的看着自己的亲卫。
王珪大大方方的稳定输出,说着自己的见闻。
等他说完之后,狄青也补充了一下。
倒是夏随只能说俺也一样,结束话题。
光是听到这里的时候,赵祯就已经眉开眼笑了。
他对于禁军的数量一个估算,也能算出来能从几个寺庙当中借出多少钱来。
若是都不还了。
就当是赏给禁军的冰敬。
“十二哥,若是大相国寺等僧人不往外借,该如何?”
“不往外借,皇城司就去抓人,勾结辽国密探、无忧洞、没命社,总有一个罪名适合他们。”
“抓住他们之后,让他们帮我开封百姓疏通沟渠,也算是实际做善事,比拜泥菩萨强。”
“况且一个个吃的膘肥体壮的,也该减减肥了,才能有清修的模样。”
宋煊浑不在意的模样:“就怕他们死撑到底。”
赵祯噗嗤笑出声来,他总算是明白了那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辞。
十二哥在想些歪招的时候,总是能够那么大出其不意。
“好好好。”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随即揉了揉自己的肚子:“我真的肚子饿了,羊杂汤什么时候能熟啊?”
“焦明。”
宋煊喊了一声。
东京城有什么事情发生,很难会瞒住。
尤其是禁军大规模借贷一事,更是让人议论纷纷。
毕竟官家要选亲卫,跟他们这帮大头兵借钱有什么用?
难不成他们贿赂官家,谁给的钱多,谁能当官家的亲卫?
像这种离谱的猜测,从来不会少。
东京城各色人物都有,但是幻想皇帝有个金锄头的群体大有人在。
这件事着实是稀奇。
连带着潜藏在东京城的各国密探都有些不理解,赵宋皇帝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干。
辽国的密探是知道大辽国内的佛家是极为繁盛的。
从景宗到如今的皇帝,对于佛教的支持,使其在辽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待到辽圣宗继位,更是大力发展佛教,随即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末法时代。
同时辽国在与周边部族互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宗教来影响他们。
著名的寺庙辽国也没少建造。
诸如天津蓟州区的独乐寺,始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梁思成曾评价其“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辽国密探虽然不理解,但是也能明白,兴许能够通过这件事给大宋找点事情去做。
若是宋国的僧人都心向辽国,这未免不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啊。
不光是正统国家的争夺,正统佛教,辽国也愿意争夺。
因为大辽宣称自己继承的是唐朝正统。
他们以前是沐浴在天可汗的光辉下,但是老大哥倒了,他们这帮作为小弟混出头崛起了,契丹建国的时候,大宋连个影子都没有呢。
大辽前几代皇帝还没有那么自信,对于中国文化是有些自卑的,认为自己是蕃人,不配坐在中国的正位上。
但随着国力增强,他们自称炎黄子孙,将尧舜视为祖先,并且在墓志铭以及国书当中明确使用中国称谓,强化文化认同。
自从澶渊之盟签订后,契丹对于自己是正统这件事就越发的认同。
因为在国书上,虽然宋朝写了契丹,但是还写上了南北朝,这就说明宋和辽是平等的两个国家,并不是中国与狄夷的关系。
当时王曾职位不高,看出来不妥,给真宗皇帝上疏,请求他抹去南北朝,因为这三个字就表明了咱们跟他们平起平坐,太给他们脸了。
但是为时已晚,国书都到了契丹人手中,属于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了。
可在日常外交上,宋朝依旧把辽国是这的座位安排在后面,宋朝使者去辽国,要坐在朝堂上最靠前的位置。
只能在这上面争一争了。
西夏李明德派来的细作,对此也表示不解。
因为西夏与佛家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的紧密。
为此,西夏还派人来宋朝求赐佛经,然后建造佛塔来供奉,主要也是通过宗教来巩固自身的统治。
但是宋朝并不需要佛家来维持统治,儒家对于佛家也是极为防范的。
更不用说真宗皇帝对于道教更多的信任,这份超规格待遇并没有因为刘娥礼佛就转变过来。
赵祯他们高兴的在这里喝着羊杂汤泡馍。
但是大相国寺的事情,连带着方丈都被惊动了。
几个僧人坐在一间房里商议。
“方丈,我派人去打听过了,不仅是咱们这里,连带着其余三院皆是有大批禁军前去借贷,他们是受到枢密院的驱使。”
“枢密院?”
方丈胡须花白,他手里念着佛珠,细细思索。
“方丈,我们不能在往外借贷了,若是他们都不还钱,怕是多年财富便会亏空。”
“是啊。”
“他们集体来借,到时候一个人都不还,无忧洞、没命社都不敢去招惹他们。”
“此事既然是枢密院所做,那我等还是要去面见大娘娘,请求她下令制止。”
方丈手里的佛珠依旧没有停止转动:
“皇城司抄没账簿之事,你们竟然一点想与我说的意思都没有?”
虽然方丈平日里对高利贷这件事并不放在心上,但不代表他不知道寺院里的事情。
尤其是皇城司搞出来的动静也不小。
人家能够一击就找到账簿所在,那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突然袭击。
“皇城司说我大相国寺与辽国密探勾结,此事乃是诬陷,故而没有同方丈细说,等他们还我大相国寺一个清白。”
“清白?”
方丈白眉下的眼睛睁开,扫视了一圈屋子里的人:
“老衲虽然老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有没有做过,你们心中清楚。”
“辽国佛教昌盛,他们托人送来书信友好沟通,并无其余事情。”
“是啊,我等僧人如何能泄密?”
“方丈,如今纠结此事已然没有意义,不如先解决眼前的麻烦。”
“因为许多禁军来借贷,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好几家来长生库吃利息的人,都把钱给提走了。”
“如此消息传开,怕是借贷的人越来越多,取走长生库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方丈对于这些僧人的抱怨毫不在意:
“取走就取走,借贷就借贷,你们不要阻拦,若是阻拦,后果会更加严重。”
“方丈,城内禁军超过十万人,若是人人来借贷,我大相国寺哪里有那么多钱财可以借出去?”
“那便把铜像融了,卖给官府,换取铜钱。”
方丈极为果断的开口道:
“账簿都落入了皇城司的手中,你们觉得此事还是两个枢密使决定的吗?”
他们没有经历过周世宗灭佛,但是方丈年纪大了,当然经历过。
这种还算是温和的呢。
若是来个不温和的,大相国寺能存在。
但是这些僧人能不能存在,那就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了。
“难不成是大娘娘?”
几个僧人面面相觑,因为没有人觉得是当今的官家赵祯。
他能有什么权力啊?
官家如今连禁军都掌控不了,全都以他年幼,由法统上的母亲名义所掌握。
若是大娘娘,就没有人敢去顶着去请求。
这也是他们请方丈出山的意图。
“可是长此以往,我寺中钱财便会全都没有了。”
方丈的长眉连动都没有动,依旧是那个主意:
“把佛像卖给官府换钱。”
“方丈,不可啊。”
“是啊,如何能把佛像卖给官府?”
方丈手中的佛珠依旧缓慢而有力的转动:
“若是想要度过此劫,必须要这般做,否则大相国寺便再也没有明天了。”
“得罪了皇家,你们还想抱着这只下金蛋的鸡,痴心妄想罢了。”
方丈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什么也管不了。
大相国寺随着他把住持的位置交出去,便已经走向了赚钱的道路上去。
许多僧人都乐此不疲的炫耀着自己挣了多少钱。
现在和该有此劫难!
方丈很淡定,但是其余人不淡定。
他们好不容易搞来的钱财,就想着钱生钱呢,如何能够被那些贼配军轻易搞了去?
就算佛家说割肉喂鹰,但真正割肉的时候,哪个和尚能愿意割自己的肉啊?
待到几个人出了方丈的清修之所,依旧聚集在一起:
“既然其余三家都有如此遭遇,不如我们一起商议一二,兴许能想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