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人见人爱小娘娘 (第3/3页)
十万人口的开封县,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小娘娘说少了,开封县算是不在户籍之人,兴许就超过了七十万呢。”
赵祯也是当了一日开封知县,才发现有许多事要忙,许多都要他自己去亲自安排。
除了一些棘手或者敲登闻鼓的案子要宋煊这个知县出手,大部分案子都会在县丞那里先过一手,然后交给知县审阅。
不是所有案子都需要他来亲力亲为的。
但是赵祯就是要去亲力亲为,站在县衙内听着原被告的诉说。
所以不光是宋煊他掌控近七十万人口,连带着赵祯这个皇帝也在掌握这么多人,来处理各种事情。
赵祯觉得分外充实,初次掌控权力的他,甚至都不想下值。
“宋状元当真是有本事。”杨太妃又夸了一句。
赵祯眉眼也带着笑,他又说了收税以及安排人清理沟渠之事:
“我再也不想睡到半夜被叫醒,然后去大殿当中避水了。”
去年开封大水,把皇宫都给淹了,上哪说理去?
杨太妃也深有感触,确实十分不方便。
“宋状元如此有远见,当真是大宋之福啊。”
赵祯却是摇摇头:
“我在路上听人说并不是如此,如今天气干旱,许多百姓都在传扬今年没有大雨,所以十二哥他做的全都是无用功。”
“就算清理了沟渠,过段时间也会被杂七杂八的脏东西给填满了。”
“他们岂能如此短视?”
杨太妃前些日子还听闻黄河又要泛滥,水淹东京城的谣言呢。
正是范仲淹弹劾刘从德贪污黄河工程款项之事,说的有鼻子有眼,许多百姓都想要逃走。
如今又天气大旱,洪水不会来了,开始责备宋煊清理淤泥浪费钱财了。
当真是没什么脑子。
“是啊。”
赵祯又说了一下当今遇到的困难,光靠着宋煊收上来的税不足以应对洪水来之后的各种情况。
朝廷又要准备好给辽国的岁币,这件事更是马虎不得。
“祯儿可是缺钱了?”
杨太妃连忙表示自己还有体己钱,反正也用不到。
娘家那边的亲戚也都安排了官职,侄儿一家还住在了丁谓的大豪宅当中,用不着她去贴钱。
所以杨太妃愿意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给赵祯用。
“不用不用,小娘娘,我已经想到搞钱的好办法了。”
“什么好办法?”
杨太妃倒是来了兴趣,想要听一听,因为她这钱原本就是打算捐赠出去,建造一个道观的。
相比于刘娥喜欢礼佛,她更喜欢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那便是从那些寺庙和道观收钱。”
“啊?”
杨太妃是知道许多权贵都会出钱兴修各种寺庙道观的,以至于如今香火十分鼎盛。
“祯儿,你如何能向出家人收钱?”
“小娘娘,这有什么不能的!”
赵祯斩钉截铁的道:
“东京城的这些出家人拿着我们供奉给佛祖的钱,去放高利贷,逼死人命,让人家破人亡的事,我也听说过,这符合佛家的慈悲济世的理念吗?”
“他们的度牒都是我大宋颁发的。”
“既然他们想要放高利贷盈利,那就该给朝廷上税。”
杨太妃听着赵祯的解释,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光是寺庙等会放高利贷,稍微有点实力的人家,都会开一个“解库”。
当然大宋律法是不允许官僚做高利贷业务的,可是他们的家人不是官僚,自是能钻这个空子。
特别是官员借贷这件事在宋真宗时期也是必须要杜绝的。
杨太妃是陪在宋真宗身边批阅奏疏,所以对于这件事有印象的。
可政策是政策,现实是现实。
有政策并不能杜绝官员之间的借贷。
因为许多官员家庭并不富裕,许多普通官吏不贪污受贿,根本就无法靠着朝廷俸禄养家糊口。
大宋文官的待遇好是好,可也得等你把品级升上去再说。
更不用说不少读书的学生在没有当官之前,很难有稳定经济来源,为了买书求学赶考,许多人都是靠着借贷来的。
他们当官之后先还这部分贷款,然后后面再借,就更容易了。
不过杨太妃觉得朝廷向这些寺庙道观收税,想必是极为困难的。
她有些担忧的跟赵祯说了这些话,而且她也不相信这个主意是赵祯想出来的。
赵祯以前是个乖孩子,绝对不会如此冒失。
但是宋状元做事就比较激进,他虽然为大宋朝廷着想,可是也会得罪一帮既得利益者。
这群人也会在背地里记恨宋煊的。
杨太妃把自己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并且让赵祯不要如此操作。
若是要用来接纳灾民,到时候把她攒的钱拿去用。
赵祯更是不能同意。
他想了想这种得罪人的事,确实不能让十二哥出头。
可是又能选择谁呢?
赵祯思考了好一会才开口道:
“小娘娘的提醒,我记在心里了,此事我会找别人来提的。”
杨太妃露出不解之色:“你想找谁?”
“刘从德。”
听着赵祯嘴里吐出的三个字,杨太妃一时间有些恍惚。
这能行吗?
大娘娘那里能同意吗?
刘从德那个小身板子,他能背得动这口大黑锅吗?
赵祯方才灵机一动,立马就想到了他。
刘从德从端午命案私吞金丝楠木,据皇城司暗中调查,都卖到辽国去了。
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就算揭穿了,大娘娘也不会惩罚他。
现在这个案子一直都在拖着,金丝楠木归还还一直都没有归还。
再加上黄河工程之事,他就吐出来了十万贯。
朝廷修黄河,能就花费十万贯吗?
如此种种,许多事都由他来背这个黑锅,当然是绝佳人选。
想必十二哥也会赞同。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
他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可行性极高,大娘娘那里也会同意的。
因为赵祯觉得自己也会利用人了,更加高兴了,简直是双喜临门。
他早就看刘从德不顺眼了。
甚至赵祯小时候都十分羡慕嫉妒刘从德能够从大娘娘那里,得到更多的关爱!
童年的阴影,一直都遮在了赵祯的头上挥之不去。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刘从德死后,不让刘从德的小妾继续守活寡。
他曾经失去的“皇后人选”,他一定要亲手夺回来!
赵祯站起身来,满心欢喜:
“小娘娘,想必大娘娘那里也收拾妥当了,我们一同前去如何?”
“可以。”
杨太妃站起身来,她知道赵祯的选择,也愿意帮他一把。
若是大娘娘哪里有不高兴的表现,她也可以帮赵祯给拉回来。
赵祯扶着杨太妃去了刘娥的宫殿。
二姊妹先是说了好一会话。
毕竟刘娥忙于政务,就算是退了朝,也是在处理。
杨太妃对这些不感兴趣,平日里也就是五日来拜会一下,并不来打扰刘娥。
有杨太妃在一旁,刘娥也不好过于敲打赵祯。
赵祯却是在合适的时机,说了一下有关预防洪水的事。
刘娥明明是安排皇帝去求雨,结果皇帝说洪水来袭,这不是公然与自己唱反调吗?
于是她语气有些冷意:“官家怎么会这么想?”
赵祯直接把刘从德给揪出来了:
“好叫大娘娘知晓,是复本哥哥提的建议,因为黄河工程修缮的确实不妥,他认为会发洪水,又与我私下交谈过,提了个建议。”
上次在大殿内,刘从德公然退了十万贯这件事,着实是让刘娥没想到他们老刘家属貔貅的,会主动往外吐钱。
如此行为,算是给刘娥长了脸。
于是刘娥明里不好赏赐他些什么。
就在暗里赏赐了刘从德。
现在听着赵祯如此抬高刘从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些事。
“什么建议?”
不管是真是假,刘娥都打算听一听官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赵祯就说了一下,他建议朝廷拟定要跟放高利贷的寺庙收税,如此来填补亏空。
朝廷就有了更多的钱财去安排灾民,让他们进行灾后重建。
如此混账的主意,在刘娥看来,确实是像刘从德提出来的。
他连出家人的主意都打,亏的他还日常去礼佛。
礼佛就礼出来这么个道理?
“官家怎么想的?”
“大娘娘,我觉得复本哥哥的主意真是好啊。”
“好在哪里?”
赵祯就给刘娥解释了一下,这些放高利贷的寺庙,首先就违反了佛家教义,还逼死了人命。
复本哥哥他经常礼佛,所以是亲眼所见,对此极为愤慨。
但是这种事情又不能杜绝,所以就想着要收税。
要么就降低高利贷的利息,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还得起,不至于家破人亡。
刘娥对于家破人亡这个词很敏感,她当时也是处于这种情况,想要去借贷都没得机会。
人家根本就不给你贷款,怕你还不起。
“姐姐,贤侄倒是真的有想法。”
杨太妃在一旁笑嘻嘻的夸奖了一句,她知道夸官家没有用。
“一晃也长这么大,懂得为大娘娘和官家分忧了。”
刘娥拍了拍杨太妃的手,对这两句话倒是十分受用。
当时自己为了敲打刘从德,让他去找宋煊压下那事,不要一直往上暴雷,免得在朝堂上一件接着一件,无法照拂他了。
刘娥后来听说刘从德被宋煊给揍了一顿,都没有发火,反倒是把欠款乖乖的送了过去。
如此识大局的表现,让刘娥对刘从德是满意了一些的。
现在这个小子有了想法,也不主动来找自己商量,就是想要我看看他的本事呗?
“此事贸然实施,风险极大。”
刘娥倒是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开口道:
“还是要有个详细的章程才成。”
杨太妃见刘娥松了口,连忙给赵祯使了个眼色。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感谢小娘娘送来的助攻。
他极为激动的道:
“大娘娘放心,我必然会找复本哥哥多次商量,争取能够想出一个合适的章程来,然后再把具体的方案,请大娘娘过目。”
刘娥只是轻轻颔首,并没有多说什么。
赵祯却是神色激动。
他这算是第一次“骗人”成功吗?
只要在大娘娘这里过了关,他去找刘从德,让他来主导此事,想来必然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赵祯更是信心满满,到时候让刘从德纳头便拜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