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皇帝日记:我当知县的日子 (第2/3页)
十万。
那么多达官显贵去花钱,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谣言这种玩意,别说在现代大批人相信,在古代更是极为致命的。
要不然哪也不会有狐狸叫、鱼腹藏帛等种种事例号召百姓响应了。
陈胜吴广、黄巾军起义,大批人都疯狂加入这个组织。
钱掌柜一下子就品鉴出来了,宋煊的执政理念就是只要你守法,那我就罩着你,给你方便。
若是你不守法,那我可有的是法子折腾你,我宁愿把你弄倒闭了,也不愿意你违法做事。
樊楼的情况不好,无忧洞的业务也受到了阻碍。
如今宋煊派人大肆宣扬安全客栈,以至于许多客栈都上开封县说他们也能按时交税,能否请大官人把自家店铺的名字加上去?
他们现在都是主动给县衙送钱,甚至连罚款都准备好了。
看门狗齐乐成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景。
以至于前院人声鼎沸的。
户房清点钱数的人都忙不过来了,周县丞要求其余房也要抽出人来帮忙。
此时的宋煊就在后堂待着,张利一则是跟着郭恩在后院习武,顺便看看人家做饭。
张利一是一丁点都不猖狂了,他发现自己连年纪不大的郭恩都打不过。
这小子猛的很。
以至于让张利一产生了一种这么多年,他都白练武的挫败感。
而作为“临时知县”的赵祯,则是饶有兴趣的站在前堂。
他瞧着这帮人争先恐后的来交税。
官府收税,什么时候都是一件难事。
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富商豪绅,对于从自己口袋里往外掏钱,交上去这件事,都十分的抵触。
所以王朝给他们开了口子,成为进士,就有了免税的权利。
其余人则必须要老老实实交税。
但是灾荒年多了,百姓就不能如实交税。
官府收不上来税,就容易出问题。
作为皇帝,赵祯是特别愿意见到有如此多的人来交税的场景。
这意味着朝廷可以拿钱,来做出更多的事。
大宋除了要支付许多俸禄外,最大的支出就是赈灾。
赵祯光是当皇帝这几年,就发现天下各地总是会发生自然灾害。
连东京城每年都会闹上一次洪水,其余各地旱灾水灾的也没少报。
一旦发生灾祸,朝廷自是需要大笔钱支出。
以至于如今久病成医,大宋针对自然灾祸的处理,当真是比前朝强上许多。
不说大宋的百姓有福,至少比前朝运气好上那么一星半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不能避免,但随着厢军制度的建立,也大幅度减轻。
毕竟加入厢军,也就是让你混个低保,吃不饱也饿不死,不至于去造反。
赵祯想要平定西夏、修缮黄河,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这都需要很多钱才能办成喽。
别说国库的钱不多,就算赵祯想要用自己的内库支援,都拿不出来十万贯。
赵祯观看了一会,便带着人去后堂了。
他是有些不理解,以前这些人都不主动来交税。
如今宋煊就是发布了一个简单的布告,便许多人来争前恐后缴纳欠税。
赵祯走进门,瞧着宋煊颇有些悠闲的看着开封县的各种账册。
“十二哥。”
“回来了。”
赵祯一进屋子里就感觉凉爽许多,他坐在一旁:
“那么多人来交税,你都不去看看?”
“有什么可看的?”
宋煊开口道:“不过是为了瞧着旁人吃肉,他们只能喝汤,所以为了长远利益,才主动来缴纳欠款的,求我给他们当个守法百姓的名声罢了。”
赵祯挥舞着扇子,给自己扇风,回味着宋煊话中的深意。
如此想来,那些提前缴纳完税款的商人,吃到了肉。
现在这些没有按照规定的人一瞧有利可图,所以也来“效忠”。
“那十二哥打算怎么处理这批人?”
“就算交完税后,让他们回去先等消息。”
宋煊放下手中的书册:
“这可是官府,什么时候能够立即把流程给批完啊?”
“他们交税之后,就想让本官给他们在官府的布告上加个名字嘛。”
“有没有想过先前主动交税的那批商人怎么想?”
“你如何保证这批守法之人的利益?”
赵祯被宋煊一连几问给问住了。
相比于许多政务都是刘娥处理完,给出结果后,让赵祯去看着学习。
赵祯更喜欢宋煊这种遇到问题先让你思考,等你思考完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不是所谓的教导你,而是叫做“想法”上的碰撞。
一人智短,三人智长。
同一个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后,然后再做出拍板决定去执行。
而不是我是皇帝你必须要听我的,不允许反驳。
我是知县,你也不许反驳我。
赵祯发现宋煊是鼓励手底下的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若是他觉得有用,就要给手下记上一笔功劳,待到“发补贴”的时候,额外给手下一笔赏钱。
因为赵祯以为宋煊是那种独断专行,把所有事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结果他是自己心里有主意,但是也问一问手下人的想法。
赵祯问宋煊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本地人比自己更了解一些情况。
有些事的处置方法要因地制宜,而不是死板教条模式。
有些办法在南京城管用,在东京城兴许就行不通了。
说实在的,没有人喜欢“爹味”教导。
赵祯作为一个皇帝,早就受够了这种教导。
他喜欢宋煊的处事习惯,也更愿意接受认同。
“十二哥说的在理,所以我的想法是先让其余人的生意火爆上一两个月。”
“然后再从这批人当中,挑选出三两个合适的店铺,重新加上去。”
赵祯脸上也带着得意的笑:
“如此一来,那些先交税的人得到了好处,晚交税的这批人也有了既得利益者,如此慢悠悠的添加名单,方能保证前面人的利益。”
“如何?”
“不错。”
宋煊打了个响指:
“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祥符县的商铺,可不归咱们管,他们那边不会配合的。”
赵祯点点头,倒是这个道理。
若是开封府尹在,他还能从中撮合,双方达到利益最大化。
“十二哥,那还需派人去与祥符县知县陈诂沟通一下。”
赵祯倒是开口道:“如此一来,祥符县有了钱,也能用犯人来疏通沟渠,一举多得,到时候。”
“哎。”宋煊当即打断赵祯的话:
“如此有风险的主意,我是不能主动传递给陈诂的,除非他来主动找我求教。”
“为何?”
赵祯不明白宋煊的这种处事习惯。
“六哥儿,咱们不说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
宋煊靠在躺椅上:“就说一件事,那便是上赶着不是买卖。”
“这又是什么话了?”
赵祯对宋煊时不时的冒出几句“乡间俚语”,着实是不懂。
“东京城的商人卖货,若是追着客人强卖,反倒会被压价,若是稳坐店中,待客自来,却能获得厚利。”
宋煊这个时候侧过身:
“就如同我岳父当年去辽营谈判,被寇准严格要求只能三十万,若是一口答应,辽人必定会得寸进尺。”
“结果正是我岳父淡然周旋,反倒掌握了主动权,辽人见好就收。”
赵祯连连颔首随即又出言道:
“便是欲速则不达!”
“对。”
宋煊笑呵呵的回复:
“陈诂可不一定能有我做的这般好,万一他不想疏通沟渠呢?”
“万一他对待犯人极为严苛,出现逃亡事件,岂不是又害了守法百姓?”
赵祯听着宋煊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
果然,有些政策是需要因地制宜,但更是要看执行者的本事。
否则便是良好的政策变成了苛政!
这不是赵祯想要的结果。
“天下那么多官员,一个一个辨其能力,怕是很难做到全面的。”
赵祯悠悠的叹了口气,目前他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办法。
宋煊也没有,选人用人本来就是一件难事。
其中还要夹杂着个人情况以及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几乎没有什么可能的。
“六哥儿就当作是屎里淘金吧,淘到一个便是你的运气。”
宋煊倒是不觉得赵祯有什么难过的,他运气相比于其余皇帝还是挺好的。
大宋数的上号的名臣,许多人都被他给淘到了。
赵祯没想到宋煊会用这种比喻。
岂不是他对于大宋许多官员都看不上眼,全都是屎。
“十二哥此言颇有些偏颇了。”
赵祯极力解释道:
“像陈尧佐那样的官员是少数人,据我所知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兢兢业业,同样被人公报私仇过。”
“六哥儿说的对,我不该以偏概全。”
宋煊作为臣子,有些话是不能与皇帝过于掏心掏肺的。
一点而过就行,成年人了,没必要改变他的选择。
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宋煊觉得赵祯是一个合格的皇帝,那就够自己施展开了。
若是遇到大宋其余皇帝,尤其是赵祯他爷,宋煊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毕竟赵光义连他亲儿子都信不过,属实是被五代思想荼毒入脑了。
赵祯很高兴。
十二哥能够听得进去自己的意见。
要是放在皇宫里,他作为皇宫的主人,意见是最不重要的。
甚至连得到延迟满足的机会都很少。
再加上这些进士,大多数人都是从科举场内考上来的,一个个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其余的多是官宦家庭出身,耳濡目染下,对于做事也应该有点把握。
故而赵祯是愿意相信这帮官员的。
宋煊只是稍微揭开了一点遮羞布,又很快不提这种事。
“十二哥,我只是有些疑惑。”
“什么疑惑?”
宋煊端起一杯加冰的凉白开:“此处又没有外人。”
“那便是陈诂他瞧见十二哥你做事如此高效,又有成果,他还是吕相的小舅子,如何不敢效仿施展身手呢?”
宋煊喝了一口,随即开口道:“我能够以最坏的心思去想他吗?”
赵祯不解:
“为何?”
“这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因为许多人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摩别人的。”
宋煊的话,犹如一记重锤,打在了赵祯的头上。
赵祯整个人愣住了。
以前他不理解为什么祖父还会忌惮自己的父皇,方才有了十二哥所说的思考方式,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