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2章 请你入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52章 请你入局 (第3/3页)

他觉得是有些挂不住面的。

    “无忧洞贩卖许多违禁的东西,辽国密探通过这一媒介进行购买,也实属正常。”

    宋煊给赵祯解释了一句:“若是我在辽国当密探,发现这种漏洞,如何能不加以利用?”

    “我大宋也是往辽国都城派去了许多细作。”

    赵祯给宋煊透了个底:

    “但是他们传回来的消息,并不是那么的具有价值。”

    契丹贵族都是髡发的发型,再加上许多臣子都是有着各自的关系网。

    汉人是很难爬上去的。

    辽国虽然也汉化有科举制度,但是并没有像大宋这种,许多平民子弟能够入仕。

    他们的科举制度是不面向所有人的,许多契丹本族人都被排除在外,大多数进士都是来自河北地区的汉族,以及渤海族。

    如此举措,也是为了让这些人帮助大辽加强对南方(河北地区)农耕区的控制,借助汉人的智慧进行经济文化融合。

    甚至为此出现一国两制的,就是不要求汉族居民髡发,而是延续固有的装束习惯,穿着宽大袖袍并佩戴方巾头饰。

    说白了燕云十六州等地的汉族百姓,对于辽国就是有统战价值!

    万一他们加入大宋,对于辽国就是极大的打击,再也没有南下中原的机会了。

    但是这些人,很少有能够占据辽国高层的生态位。

    辽国的官员大多都是世袭制与世选制。

    南北两府的宰相选拔都遵循世袭制度。

    具体而言,北府宰相必须出自皇后家族,而南府宰相则限定在皇室成员中产生。

    这种制度意味着,即便个人能力出众,只要不属于这两个特定家族,就完全不具备担任这两个重要职位的资格。

    可以说,辽国走了大唐门阀世家的后路。

    许多人纵然是有才华,也没有上升的渠道。

    只要你出身好,没什么本事也无所谓,将来必定能够占据高位。

    许多重要位置,旁人有能力想坐,都坐不得的。

    官职固化,出现三家萧氏控制三道的权力垄断,实在是正常。

    毕竟整个辽国的国土也就是被分为五道。

    在如此情况下,宋国的谍子想要打入契丹高层,几无可能。

    “无妨,不急于一时,将来能够用上就好。”

    宋煊也不觉得那些谍子会十分上心,毕竟双方已经许多年都没有打仗了。

    那他们想法子挣点钱,在当地娶妻生子稳定下来,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赵祯颔首,随即又问道:“十二哥,方才李君佑所说的搞钱法子,你觉得可行度高吗?”

    “高啊,挺有操作性的,他爷可是搞钱小能手李士衡,如何能没有把家传绝学传给他啊?”

    宋煊觉得李君佑说的挺好的,尤其是跟僧人收钱,这一点是自己都没有想起来的。

    “尤其是许多人在礼佛上是极为出手大方的。”

    “我在家乡的时候,听说隔壁县有人贡献二百万造大殿,一百五十万造僧堂,三十万造方丈室,五十万造浴室,四十万置办菩萨像、弥勒像等等。”

    “如此一来,他们的香火越发鼎盛,钱多到拿出去放高利贷。”

    “我觉得我们要对高利贷业务进行收税。”

    听着宋煊的话,赵祯眼睛一瞪,对高利贷进行收税?

    “这能行吗?”

    “要么降低利率,要么就接受收税。”

    宋煊指了指大相国寺的方向:

    “他们每月收到的利息钱,就高的离谱,朝廷收他们点税又怎么了?”

    “反正朝廷是无法禁止高利贷这种事,不如推波助澜。”

    “到时候出现大批坏账赖账,兴许这股子风气就会减缓许多。”

    “大相国寺向百姓收取保护费,朝廷如何不能跟他们收取保护费?”

    “难道他们也想要大宋效仿三武一宗灭佛之事吗?”

    赵祯下意识的咽了口口水。

    对于灭佛这种事,他从来没有想过。

    但是寺庙繁荣的事,赵祯是知道的。

    许多寺庙都是挂上皇家的名义来生存的,宋代皇帝出生地都会成为寺庙,希望神明能够保佑自己。

    赵祯那也是有自己的寺庙的。

    刘娥的寺庙则是在长芦崇福院,据说是帮助过刘娥的高僧,冠绝江淮,就算是目前的大相国寺也比不过那里,直到刘娥死了。

    不仅是皇帝这样,许多权贵阶层也是如此。

    石守信等一大批武将,后宫的嫔妃,都喜欢营造寺庙,还喜欢给寺庙花钱。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寺庙越多越豪华,北宋其余经济不发达等地寺庙稀少。

    “十二哥说的有道理,此事我想一想,不过若是先让他们田产交税,想必更加容易接受。”

    赵祯觉得寺庙占据的田地不少,动不动就有人赏赐,不光是皇室。

    其余官僚以及商人多是不光花钱,还会赠田。

    这些田地还是上等的良田,在赵祯看来收税实属正常。

    “你确定?”

    宋煊咳嗽了一声:“据我了解大娘娘是喜欢礼佛的,而且她屡次打破了禁止寺院、道观买田产的禁令。”

    “她还是用六哥儿你的内库,以你的名义施舍钱财给寺庙,让他们去购买田产。”

    “如今开封县所有用田产的第一大户便是刘家,第二便是大相国寺,第三便是玉清宫,第四还是寺庙。”

    赵祯再次叹了口气,本来父皇留给自己的小金库就不多,还被大娘娘拿出去肆意的挥霍。

    “倒是没有强取豪夺,不过我觉得那些百姓也没有拒绝的机会。”

    宋煊摊手道:“不知道六哥儿有几分把握,能够说服大娘娘对寺庙、道观收取赋税的把握?”

    “此事我确实是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赵祯揉了揉自己的眉头:“我其实一见到大娘娘就会觉得心里不得劲,十分的想要逃离她身边。”

    “你不喜欢她,从小就是如此,所以长大了才会抗拒与她亲近。”

    宋煊又打了个响指:“小孩子其实挺敏感的,你小时候应该能够感觉的出来她对你的不喜欢,所以你总想要逃离那个场景。”

    赵祯以前不知道这个缘由,但是自从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后,他就明白宋煊说的全都是对的。

    大娘娘从来没有喜欢过朕。

    她这一辈子兴许最喜欢的都不是朕的父皇,而是她自己个。

    “这么说原因不在我?”

    赵祯很快就反应过来:“所以我要怎么办?”

    “当然是演戏啊。”

    宋煊用扇子给赵祯扇了两下风:

    “官家不必如此紧张,反正你也知道了你们之间的真正关系。”

    “你就说自己担忧黄河工程会水淹东京城,连皇宫都不能避免。”

    “既然道观以及寺庙都会施粥,不如让他们集体交税,由朝廷统一进行调度,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因为刘知州贡献的十万贯,连善后事宜都无法做到。”

    赵祯听完了宋煊的建议,坐在那里思考许久。

    “十二哥的意思,还是要围绕着刘从德那里进行攻击?”

    “不错,就是这样。”

    宋煊顺势躺在躺椅上:

    “既然大娘娘想要给刘从德擦屁股,那就帮他擦到底。”

    “反正这些钱不是从刘家出的,她赏赐给寺庙那么多金钱田地,如今让寺庙帮帮忙,也是十分正常的。”

    “就算寺庙不乐意往外割肉,那也是得罪了大娘娘,依照大娘娘那个记仇的脾气,会轻易放过这些寺庙和道观吗?”

    “好。”

    赵祯站起身来,溜达了几步,细细思索这其中的逻辑。

    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绝不是祸水东引!

    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大宋朝廷以及百姓考虑,乃是双赢的政策。

    “那十二哥你先在这里等着我的好消息。”

    赵祯不愿意在等待,他想要立即去做成这件事。

    “对了,既然想要以洪水泛滥为借口,万一来真的,十二哥你可是屯粮了?”

    “囤了一点。”宋煊闭着眼睛道:

    “我已经与米行联系过了,明日他们便会送来大量新鲜的粮,到时候咱们也吃新粮食,仓库里的陈米留着给受灾百姓吃。”

    赵祯得到确切回答刚想走,又止住脚步:“十二哥,我不明白。”

    “我知道你不明白,但是只有这样,那米粥才会大部分进入真正灾民的嘴里,而不是其余也来占便宜的人嘴里的。”

    宋煊挥挥手:“自古以来赈灾便是一门大学问,官家也可以细细思索一下这样做的缘由。”

    “好。”

    赵祯也不多打扰宋煊了,带着张茂则离开县衙,坐上驴车后,急匆匆的返回玉清宫,准备进宫与大娘娘掰头。

    县衙外。

    任福见官家上了马车,慢悠悠的走了,并没有选择立即跟上。

    而是瞥了隔壁桌的啸风等人一眼,把茶杯里的茶喝完了,结了账,这才起身慢悠悠的喊着去巡逻。

    任福不想被其余人知道自己在意的事。

    啸风见禁军离开,没什么感触,可是他身边的两个小弟却是齐齐松了口气。

    面对禁军,他们还是相当有压力的。

    县衙内。

    直到所有人离开,此时房间内只有陶宏了,他端起凉茶喝了一口:

    “少爷,那樊楼的钱掌柜咱们见过,他发福了。”

    宋煊睁开眼睛:“还是他吗?”

    “我确信是他。”

    “那还挺有本事的,这么多年樊楼都没有把他给换喽。”

    宋煊慢悠悠的扇着扇子:

    “不过他背后的主子故意搞事,说不准事情搞砸了,就要换了他了。”

    陶宏点点头。

    他只是有些担忧那掌柜的会认出自己来。

    毕竟在樊楼当掌柜的可不轻松,必须要记住许多大官客人的脸和名字对的上,还要记住人家的喜好。

    总之,东京城的服务人员可是内卷的十分厉害。

    “不过也无所谓了,这种人只要不死,在其余正店那也是能混得开的。”

    宋煊重新坐起来:“你说跟寺庙收税渡过难关这件事,官家能不能说服大娘娘?”

    陶宏先是摇头,随即又点头:

    “我觉得困难,她可不怎么喜欢当今的官家,生怕他提出来有效的建议。”

    “我倒是觉得有戏。”

    “为何?”

    “因为刘娥她是喜欢礼佛的。”

    宋煊慢悠悠的扇着扇子:

    “若是以皇帝的名义下令,想必那些僧道对于皇帝的观感就有极大的怨言了。”

    “这种风评无伤大雅,但是可以给刘娥继续执政新增了一条理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