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官家竟然给他驾车? (第2/3页)
李士衡的孙子。
他们之间的悄悄话,赵祯也不想去听。
若是十二哥想要告知,他必然会告知的。
“对了,契丹人的使者什么时候会来?”
“怎么也是秋天了。”
那个时候正是税收完毕,朝廷也又钱了。
李君佑回了一句:“以前是直接在雄州交割,但是因为一些缘由,三司使直接给他们交割。”
“这些契丹人得到钱财后,会按照所谓的贵人吩咐,在东京城购买一些物资后,离开东京城前往榷场再进行大宗采购。”
“咱大宋给他们的钱,还没出雄州,就全都回来了。”
宋煊轻微颔首。
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之间的贸易,只能以货易货,严禁宋人用铜钱购买辽国的货物。
但是辽国人却是可以用铜钱、白银来北宋购买货物。
最终送到辽国的货币,全都回流到北宋的地界。
甚至辽国使者还没有出东京城,因为在商铺购买物资,商铺就会纳一部分税给朝廷。
同样,在边境上走私钱币是要被斩首的。
大宋的铜钱在各国都极其受欢迎。
“我觉得这比买卖真的很划算。”
听着李君佑的话,赵祯嘴角也有些勾起。
确实是这样,别看大宋花钱了,可受益的也是大宋。
宋煊瞥了一眼赵祯的神情,随即开口道:“你当真觉得这笔买卖很合适?”
“合适啊。”
李君佑觉得运行这么多年,用不着上战场,百姓安居乐业。
否则一旦发生战事,就算是寻常百姓也得去当民夫支援前线。
“妹夫,你觉得不合适?”
李君佑给出自己的答案后,立马反应过来了。
宋煊挥舞着扇子:“当然不合适,白花花的银子都散给了契丹人,造孽啊!”
“嗯?”赵祯看向宋煊:“十二哥,这怎么造孽了?”
他是有心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
毕竟哪一个皇帝在继位之初,不会野心勃勃的想要干一番超越祖宗的大业呢?
“我们虽然维持了和平,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从真宗皇帝到现在,早就忘战去兵了,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能用的军队少之又少。”
“外加武将被文臣排挤,文臣有寇准那般有血气之人实在是太少,军事疲弱。”
“岁币虽然能换来短暂的和平,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但是军事体制羸弱的根本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此举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大家全都被表面的安稳所迷惑,丧失了警惕。”
“将来一旦发生战事,只要宋军稍有不利,你觉得那些契丹人还会满足三十万两的岁币吗?”
“不会。”赵祯直接就脱口而出:
“契丹人很是贪心,在我继位之初,他们便派来使者试探过。”
李君佑:???
怎么还聊爆了?
眼前这位亲自给宋煊赶驴车的,莫不是当今官家?
否则谁会说继位之初的话啊!
李君佑一动都不敢动,他也不敢过多打量赵祯,只是脑袋缓慢移动,瞧着街道上的百姓。
这人,可真人啊!
李君佑一丁点都不敢点破,更不敢动弹,自己就这么水灵灵的坐着官家赶的驴车。
如此惊吓,即使他平日里十分沉稳,可心情也是极其起伏的。
纵然是李君佑的祖父受到真宗皇帝的宠信,那也没有这种待遇。
毕竟真宗皇帝他不爱驾驶驴车,喜欢驾驶别人的夫人。
李君佑想不明白,宋煊怎么就胆子那么大!
他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让官家为他赶车?
李君佑都不敢想将来起居注上,会怎么记录这种事!
宋煊轻微颔首,认同赵祯的话:
“六哥儿,其实天禧五年,契丹人率军五十万攻打西夏大败而归,那个时候他们才惧怕我大宋北上进兵。”
“就如同我大宋与西夏开战失利,契丹人也会虎视眈眈的想要来劫掠一番。”
但那个时候,宋真宗还在沉迷于搞祭祀制度改革。
“三国。”赵祯一下子就理解了宋煊的话:
“我们之间相互制衡,一旦李德明想要称帝,定会再起波澜的。”
“对,花钱买和平这件事,只会让别人认为大宋是个冤大头,我们可以时不时的宰你一刀,反正你们也没本事反击。”
宋煊哼笑一声:“东京城那些泼皮都懂得的道理,但是朝廷上许多人都装不懂。”
赵祯再次颔首,手里拽着缰绳避过挑着担子的百姓:
“十二哥,难道澶渊之盟对于辽国也多是有利的吗?”
“当然不是,我大宋战斗力不断的下降,辽国也是如此。”
宋煊嘿嘿笑了两声:“那辽国老皇帝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西夏,大败而归,不也是明证吗?”
“军队长久不打仗,就会变得没有战斗力,训练强度也都在那里。”
“我的意见是,不如把这三十万的岁币,拿出来奖赏边关士卒,兴许他们为了钱,能够爆发出足够的战斗力呢。”
“是啊。”
赵祯也悠悠的应了一声:
“但是打仗太费钱了,朝廷哪有那么多钱呢,收税收多了,总归是有人要闹的。”
李君佑听着他们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随即开口道:
“不如就跟我妹夫说的那样,收缴欠税,谁让他们有钱呢。”
宋煊没言语,其实打仗花钱也赚钱。
就看怎么从中找到平衡点了。
不过目前的模式,还是大规模的贸易更挣钱。
除了搞点战争税之外,海运其实也是赚钱的。
但是大宋并没有官方去做这件事,只是在港口收税。
赵祯瞥了一眼李君佑同样没言语。
李君佑瞧见赵祯审视自己,登时觉得机会来了。
他强忍着激动,今日就是要让官家对自己留有好印象。
“盐铁最为值钱,我觉得朝廷可以超发一定对盐引,僧道也要缴纳钱财,抄没与无忧洞有勾连的富户,甚至可以全国发交子。”
听着李君佑的建议,宋煊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就是最后一条交子这件事,还是需要再商定一二。
如今交子只在四川内流行,若是大规模增发,交子很容易变得贬值。
一贯钱到二百文,四川物价上涨五倍,不是开玩笑。
甚至到了明朝,交子一定程度上都是白纸了,毫无信用可言。
至于盐引,这玩意的产量是有限的,若是放开了产盐,增发盐引是完全没问题的。
盐的价格兴许会落下来一些。
至于让僧道交钱,宋煊觉得挺有道理的。
大相国寺的香火钱,每日都是一笔巨款。
更不用说大相国寺在东京城外的良田都有不少。
开封县大户良田除了刘家的,就是寺庙的。
听着李君佑的话,赵祯看向宋煊:
“十二哥,方才还没有介绍,这位是?”
“李君佑,李士衡的嫡孙,还算是有能力的。”
“哦,原来如此。”
赵祯知道李士衡善于理财,如今听他孙子说,也是有道理。
李君佑整个人都神情激动,颇为感激冲着宋煊点点头。
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官家记住,那将来在仕途上,还是有用的。
赵祯又轻微叹了口气:
“只是向僧侣收钱,怕是有些困难。”
“确实如此。”宋煊开口道:
“不如找机会让僧侣也要同大宋百姓一样缴纳赋税。”
“否则光是那些香火钱,他们也不用上税,钱都花哪里去了?”
“对,我听闻出家人都要戒酒肉,每日青灯黄卷的,上哪花那么多钱去?”
“全都拿去放高利贷了呗。”李君佑立即接茬:“就连我姑父也跟寺庙借了高利贷。”
李君佑也给宋煊透了信。
其实这件事宋煊早就知道了。
“还真是钱生钱啊。”
赵祯拉住缰绳,拽住驴车到了另外一个路口。
他都没地方去放高利贷,全都被这些秃驴给拿了去。
此时又有县衙吏员迎接。
宋煊拿起勺子招呼人过来喝点凉的。
如此行为,倒是也看的其余人不理解。
任福带着人也慢悠悠的走到了此处,装模作样的四处散开,帮忙监视。
只不过任福的眼睛时不时的关注官家的身边,是否有危险出现。
无忧洞的啸风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宋煊的监视,虽然不好动手,可也是想要拿回自己的钱。
如今瞧见宋煊用一帮犯人做事,倒是觉得来了机会。
遂找人去打听一二,借着寻常百姓是否可以干这个清淤的活。
毕竟看起来,在吃食上是极为不错的。
待到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啸风又去找了苍鳞。
“大哥,好机会啊!”
“什么好机会?”
苍鳞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不懂啸风为什么这么激动。
难道又寻到了什么鲜货?
前几日黑市的买卖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就说明大家根本就没有把宋状元这位知县的布告放在眼里。
无论是无忧洞的,还是那些前来采买的富商或者达官贵人。
啸风说了宋煊用监牢里的犯人来干清淤梳理沟渠的活。
许多衙役和狱卒都出来,县衙人手变少。
若是咱们大白天装作做饭的,想法子混进去,到时候光明正大的把钱财拿走,岂不是轻而易举。
他相信宋煊也绝不会想到有人敢在光天化之日之下,把他的钱给偷走。
苍鳞听着啸风的话,一时间有些发蒙。
“你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