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3章 忠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3章 忠诚 (第2/3页)

 “爹,我觉得最不正常的是刘从德那个抠逼性子的人,竟然送完钱后从笑呵呵的从县衙出来,回头又差人去送钱了。”

    “这,没道理的!”

    吕公绰倒是想要派人跟县衙里的人打探,但是这帮人都跟把嘴缝上了一样。

    钱照收。

    但是他们说的真相却是扑朔迷离。

    一个赛一个的不靠谱。

    又是摔桌子版本,又是把酒言欢版本。

    还有一会摔桌子,一会把酒言欢,就差要当场结拜了。

    吕夷简听着儿子的絮叨,随即眼睛微眯:

    “真真假假的消息,看样子宋十二当真是有本事,短时间就把开封县衙经营的铁通一块,旁人花了钱,都不一定能打探出真消息来。”

    “是啊,爹,宋十二他当真是好手段!”

    吕公绰也是升起那么一丝钦佩的意思。

    他不仅能够搞定这帮油滑的吏员,还能让他们为自己奔走做事,连樊楼都敢去贴布告。

    宋煊给这帮吏员这么大的胆子吗?

    更重要的是吕公绰上一个官职就是陈留县知县,他可是了解手底下这批人是何等的油滑。

    幸亏自己有当宰相的爹撑腰,他们不敢过于阳奉阴违的。

    但是一个个也都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拉帮结派,吕公绰根本就控制不住。

    所以当宋煊做出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后,吕公绰心中也不得不承认,人家能连中三元,当真是有脑子的。

    别说自己有一个家父是宰相可以撑腰,就是寻常进士去了外地当县令,想要彻底掌控几个人为他所奔走,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极多的。

    上一任开封县知县什么样,他又不是不知道。

    “年纪轻轻,当真是有好手段啊。”吕夷简摸了下胡须:

    “为父没有成功把他招为女婿始终是一件憾事。”

    吕公绰也不搭茬。

    谁让自家亲妹妹让他瞧出了患病。

    就这,还要提前谢谢宋煊。

    否则一直拖延下去,兴许就没有治愈的可能性了。

    “我可不觉得宋煊的审美正常。”

    吕公绰又吐槽了一句,毕竟宋煊的审美当真是不符合大宋士大夫的传统审美。

    “行了。”

    吕夷简让儿子别说这种话,这不就是变相承认曹利用的女儿比自己女儿漂亮吗?

    更何况宋煊他长得也不赖。

    吕夷简回归正题:“刘从德如此降低身段的原因只有一个。”

    “什么?”

    “那就是大娘娘想要把宋煊收为麾下!”

    “嗯?”

    吕公绰也是眼睛一眯,下意识的模仿父亲的动作。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得通刘从德为何会如此低三下气的去给宋煊送钱。”

    吕公绰佩服自己父亲的决断,也是点点头:

    “父亲说的对。”

    吕夷简瞥了儿子一眼:

    “明日巡视黄河的团队就要回来了,到时候又会惹起一摊风浪,陈留县的河堤,你当真是一无所知?”

    面对父亲对逼问,吕公绰扛不住威压,只能开口道:

    “我其实就是跟被抓进去的丁彦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黄河工程款我当真没有伸手,也没那个胆子。”

    吕夷简是何等的人精。

    黄河工程款没有伸手,不代表着其余事没有伸手。

    “我吕家与刘家不一样,我们靠的是世代进士,他们富贵都富贵不到三代。”

    吕夷简放下摸着胡须的手,望向自己的儿子:

    “你不要与刘家掺和的太深,目前而言,相同的事,刘从德能脱身的你可不一定能脱身。”

    “孩儿知道。”

    “你是荫补出身,将来能够做到翰林学士,为父就十分欣慰了。”

    吕夷简叹了口气:“今后有什么事莫要自作主张,不止是牵连你,吕家也会受到牵连的。”

    尽管吕家进士颇多,可是大宋宰相的位置就那么几个。

    凭什么轮得到你来干呢?

    而且吕夷简也认为,随着进士越来越多,将来能当上宰相的只能是进士,靠着荫补走到这条路的,极其不容易。

    除非那个人异常优秀!

    吕夷简可以肯定,宋煊的前途不可限量,所以他想不明白刘娥的操作。

    因为就算宋煊优秀,想要到达中央的位置上,刘娥还能不能临朝称制还是个疑问呢。

    吕夷简也听太后身边的人提过一嘴,说是宋煊很是惹太后高兴。

    但吕夷简更加确信,宋煊是个聪明人,他绝不会上了刘娥这条船。

    甚至还想要通过刘从德扩大刘娥这条船的漏洞,让这条船更早的沉下去。

    吕夷简望向屋子外的黑夜。

    当年真宗皇帝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提到宰相那个位置,要与大娘娘相互制衡。

    可惜没来得及,我也没有按照真宗皇帝的意思去走。

    如今,难不成这个事情,会让宋煊做成吗?

    吕夷简又摇摇头,他此时也看不清楚前方的路了。

    东京城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就在吕夷简感慨的时候,突然听到仆人来报,说是陈府尹来访。

    吕夷简当即让人把陈尧佐请了进来。

    一进大厅,就可以闻见陈尧佐身上的气味,可是辛苦了,连带着肤色都黑了几分。

    “吕相。”

    陈尧佐也顾不得那么多,直接坐在椅子上:

    “经过检验,去年修筑的黄河工程惨不忍睹,有些地方已经用不着洪水冲就损坏了,情况很是严重。”

    吕夷简点点头:“当真是没想到会如此对付。”

    “验收之人是谁?”

    “程琳。”

    吕夷简眉头皱起,因为程琳也是他的人,还是被他好好培养,旁人都不清楚。

    “怎么会是他?”

    陈尧佐当即开口道:

    “去年三司使范雍出使契丹,朝廷命令程琳代理三司使的职务,就是那个时候趁着二人交接的空档签字的。”

    “我怀疑程琳兴许就不知道这些内幕,完全被坑了。”

    吕夷简目光阴沉,他一时间只能选择把与王曾的人范雍推出来顶罪。

    唯有如此,才能摆脱程琳身上的罪责。

    况且新官上任,本就是不熟悉,他还需要与程琳好好说一说。

    “希元,你先回去歇着,我自己去找程琳。”

    “好。”

    吕夷简送急匆匆而来的陈尧佐走,这便是结党的好处。

    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有什么事都相互通知,如此才能保住大批人的政治前途。

    吕夷简也让自己的随从弄牛车出来。

    反正东京城没有宵禁,欢快到天亮的时候,又不是没有。

    开封县衙的事,通过皇城司的人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赵祯听了这个消息,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刘从德都搞出如此恶劣的事,他怎么会浪子回头去还上欠款。

    在赵祯的印象当中,他觉得刘从德定然会大闹开封县衙被十二哥暴打一顿结束。

    结果却乖乖的把钱送了上去,这让赵祯想不明白,十二哥他用了什么手段。

    自己很想学。

    赵祯站起来,又想了想招呼高遵甫。

    问问他有没有机会进入开封县衙任职。

    高遵甫啊一声,一时间有些发蒙。

    我堂堂将门虎子,又是皇城司的都头,竟然去当一个衙役,这不是丢脸吗?

    但是碍于官家的命令,他只能点头表示知道了,会去尝试的。

    赵祯瞧着高遵甫离开,他又叹了口气,短短几日,宋煊就把开封县衙经营的铁通一块。

    无论是谁都不会轻易往外透露消息,所以只能把人按插进去。

    若是想要发展县衙内的人为皇城司的人,赵祯认为风险太大。

    赵祯不希望宋煊知道自己,在背后“视女干”他,如此传出去,有损天子名声。

    刘娥同样收到了从县衙外围传回来的消息。

    若是开封府有皇太后以及皇帝的耳目是正常的。

    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开封县,他们也没心思往这种地方安插自己人。

    所以全都是靠着外围消息。

    刘娥听着林夫人的回报,摆摆手。

    既然刘从德已经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了,能把宋煊安抚下来就成。

    要不然光是明日的弹劾,她都不知道会是何等的激烈。

    就算是张士逊带队,刘娥也是派了身边的宦官一同前去,免得那帮士大夫合起伙来诓骗自己。

    但事实的真相,比刘娥想的还要恶劣。

    刘从德如此胆大妄为,着实是让刘娥没想到的。

    她现在左右为难,明日还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范仲淹等人呢。

    除非今夜天降大雨,把河堤全部冲毁,这才算是毁灭证据。

    第二日。

    范仲淹等人皆是毫不留情面的指出了黄河工程出现大量豆腐渣工程,尤其是以次充好,还有征招的民夫数量也不够。

    干这种活,都吃上空饷,上哪说理去?

    饶是一向沉稳的刘娥,也禁不住发了脾气。

    但是发脾气归发脾气,还是没有下令惩治刘从德。

    反倒是追究验收之人。

    吕夷简当即就把程琳给主动推出来了,但是程琳一番辩解,黑锅就甩在了范雍头上。

    范雍是被寇准聘任的,一路升迁,出使契丹回来,被拜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

    刘娥看他很是不顺眼,毕竟与寇准有关,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要给寇准伸冤了。

    于是刘娥直接斥责起范雍来。

    范雍这小脾气也是强硬,直接斥责先有刘从德以次充好,再有自己并未查收此事,程琳全权负责,他不去实地考察,就直接通过。

    足以见其渎职,等到自己从契丹回来,这件事早就落停,连档案都封存起来,自己根本就没机会看。

    如今双方各执一词,吵闹的厉害。

    相比于程琳得知消息早,更有准备,直接占据了上风。

    再加上刘娥拉偏架,要不是有王曾以及张士逊从中说一些公正的话,范雍都要直接被外放贬黜了。

    范仲淹却不管这个那个的,直言应该先抓捕刘从德才是最为主要的。

    如此情况才会越来越清朗。

    但是刘娥斥责范仲淹,现在说的是验收的事,跟建筑之人还没扯上关系,一件事一件事的来。

    反正连五十大板都不愿意打呢。

    范仲淹再次直言劝谏,却被无视。

    作为枢密使的曹利用站在一旁并没有搭茬,反正这种事无论如何都是有人背锅的。

    只要用不着自己背就成。

    张耆又是生病在家,兴许是早就得到了风声。

    副枢密使晏殊只觉得这群人有些吵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