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5章 应天四句·宋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95章 应天四句·宋子 (第2/3页)

笑了几声,便是应承下来。

    毕竟金榜题名,谁不欢喜?

    自从消息公布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热烈的笑容。

    于是王洙也不在迟疑,立即就开始挨个通知夫子们。

    天圣五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一同返回“母校”给同窗们做鼓励,这个好习惯还是范仲淹留下来的呢。

    无论是夫子还是学子,情绪自是沸腾起来了。

    谁不渴望成功?

    如今前三名都在书院,还要给大家讲一讲。

    若是能够在他们身上学到一点东西,那将来在考场上还能不占据优势?

    于是。

    整个应天书院的学子们,都犹如沸水一般,变得滚烫起来了。

    众人都在议论着。

    如此行为,也算是给新院长张师德聚拢一些威望。

    张师德把其余人都打发出去了,这才开口道:

    “你方才说的那个有些伤人和的法子,是什么?”

    宋煊又给张师德说了借读费的意思,便是开个口子。

    毕竟依照应天书院的名气,定然会有大量的举子前来,但是许多人都会考不上。

    为了缓解书院的压力,可以让一些富贵人家的子弟花大量的钱来就读,就是一个门槛费。

    这种是另外的招生,限制名额以及稍微有点实力的那种。

    而且还要在正式的入院考试之前举办这种招生。

    他们提供的择校费,能够供应大部分正常考入书院的学子。

    “若是他们有可造之材,也算是书院赚到了。”

    “若是没有可造之材,只是满足他们一个上好书院的期望,并不会影响其余人的科举考试,反倒是有所助力。”

    张师德闻言并没有立即给出回复。

    按照宋煊的推测,如今有大批人愿意花高价来书院就读。

    但是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对于书院今后的发展是有些冲击的。

    教授的学生多了,夫子更加劳累。

    那相应的报酬也就会变多起来。

    这都是需要钱的。

    “此事我还需要好好思索一二,再与王洙商议。”

    因为应天书院创办之初,那也不是免费教学。

    都是有门槛的!

    张师德也是打算把宋煊提的这个“生财之道”,写信告知范仲淹,最终还是让他来拍板。

    毕竟自己真的老了,精力不济。

    王洙还很年轻,不能扛起书院的大旗。

    范仲淹虽然不在这里了,但是他也不会瞧着自己亲手改革的书院落入下乘。

    春日的应天书院,千年古柏下,学子们争相抬头望向高台。

    “台上坐在中间的便是宋十二吗?”

    “当真是年轻啊!”

    “他们三个全都是弱冠之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啧啧啧,真是让人羡慕。”

    宋煊在书院读书,倒是喜好交朋友,大多数人都知道他。

    而且许多老生都没有考中进士。

    他都连中三元,年纪轻轻当了状元,谁能够不羡慕。

    而且外围更多的是前来游学的学子。

    范仲淹演讲为了让台下的学子们都听清楚,特意安装了用来守城的大缸。

    设翁助声。

    据传是墨子发明的防止挖地道的守城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一些戏台子也会用这种法子来让声音扩散。

    王洙上前介绍了宋煊等“优秀同窗”,在天圣五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们全都是三年前考入书院就读的。

    此言一出,更是让许多游学的学子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在书院学习三年就能考中进士,而且还是一甲,这含金量杠杠的。

    新任应天府知府李迪以及宋城知县宋祁联袂而来。

    毕竟前三名要讲话激励学子,他们这些父母官也要来感受一二。

    将来出了政绩,可都算是他们的了!

    “当真是热闹非常啊!”

    宋祁打量着黑压压的人头。

    他估摸宋浩没有回书院,毕竟殿试被刷下来,不是谁都能接受的了。

    尤其是当弟弟的连中三元,他肩上背负的压力更大。

    当时宋祁也是有这个压力,他懂。

    “张夫子写的信我看了。”

    李迪悠悠的叹了口气:“所言不虚,光是靠着应天府的赋税,怕是不太够用。”

    毕竟天下学子都来此学习,对于应天府的赋税是极大的挑战,必须得向朝廷申请。

    李迪想要做出政绩来,那需要比晏殊花费几倍的银钱。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晏殊他刚起步就做出成绩来了,李迪是要延续应天书院的辉煌,如何能不加大力度?

    王洙紧接着就开始介绍探花张方平,随即开口让张方平上来。

    张方平深呼一口气,跟在宋煊身边久了,倒是也不怯场。

    他先是对着众人拱手,这才接过木质喇叭:

    “诸位同窗,我叫张方平,其实我对自己中了探花这件事非常高兴。”

    “因为十二哥他在考试之前就扬言要中探花,可惜他惜败了,中了状元!”

    张方平的话音刚落,便是让下面的学子一番大笑。

    什么叫惜败中了状元?

    这几个词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为何你们不争夺状元,反倒是要争夺探花?”

    众人都不解,倒是有胆子大的学子发问。

    张方平就是等着呢,不紧不慢的开口道:

    “十二哥曾言考中状元简单,但是考中探花难。”

    “为何?”

    张方平侃侃而谈:

    “因为考中探花可不简单,探花郎是榜单当中第四名往后进士当中学问最好的人,我赢了一次。”

    “状元与榜眼主要看他们成绩好不好,面容的评判不是十分关键。”

    “但是我这个探花可是前三名当中,面容最为英俊的!”

    “可见我张方平在官家心中,相貌是优于宋十二与韩六郎的,我又赢了一次!”

    “如此赢了两次,我如何能不高兴!”

    张方平的解释倒是让众人耳目一新,纷纷笑了起来。

    “倒是有点意思。”

    “原来宋状元真正的目标是探花郎啊!”

    “你能信他说的?”

    “反正我是不信的。”

    许拯连连摇头:

    “谁不愿意中状元呢?”

    刘子墨也是点头附和。

    他们两个当初脑瓜子昏了头,诬陷宋煊,发解试都没通过。

    张方平又鼓舞了几句之外,希望大家能过好好学习,就算中不得状元,也要考中探花。

    王洙见张方平说完了,又请韩琦上去。

    韩琦站在高台上,瞧着前方密密麻麻探过来的眼神,其实还是有些紧张的。

    他本就是不善言辞。

    只不过在宋煊身边呆久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沉默寡言。

    可是往外说话也是不多。

    韩琦只是讲述了自己如何刻苦学习。

    同时举例当初宋煊成立的青龙互助学习小组的例子。

    范详这个同桌,也就是传闻最为广泛的这个三尾相公,也在互助学习小组里面。

    一甲前五名可以说都是在这个学习小组的。

    尤其是策论,根本就不是闭门造车能够提升自己的,大家还是要多加讨论之类的。

    当然了。

    互助学习小组也不是人人都考中进士的,他们就有一个人没考中。

    “青龙互助学习小组?”

    章释之轻微颔首:

    “有点意思,怪不得范详他在入院考试排名最后一位,三次考试也全都是在最后一位,是有点运气和实力在的。”

    “啊?”

    曾易友眼里露出异色:

    “他连入院考试都是最后一名啊!”

    “当然,这件事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入院考试排名也在后面。”

    章释之倒是没有压低声音:

    “而且我还记得当初宋煊策论、诗赋第一,张方平墨义帖经第一。”

    “我想起来了,这科举考试怎么改革,都逃不过他们二人之手。”

    曾易友轻微颔首,他是曾巩的叔父。

    如今年岁尚小的曾巩跟着他爹去赴任当知县了,是天圣二年的进士。

    章释之他爹是章得象,如今是翰林学士承旨。

    为翰林学士之长,是最容易升任宰相的。

    对于刘娥派内侍来办事,章得象根本就不给他面子,或者直接一言不发应对。

    总之,也是个十足的帝党。

    毕竟如今太后执掌朝政,像章得象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少数人。

    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好家伙。”

    有了章释之多爆料,倒是让许多书院学子回忆起来了。

    当时他们这批新生,当真是被宋煊张方平二人联手镇压的。

    “怪不得王尧臣都没有考过他们三。”

    韩琦说完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这才致谢,众人一阵讨论。

    许多人都跃跃欲试,也要搞青龙互助学习小组。

    如此一来,大家相互督促学习,查漏补缺,共同进步,兴许能过早日金榜题名。

    王洙请韩琦下去休息,然后又隆重的介绍了一下宋煊。

    从他第一次参加发解试落榜,到如今的连中三元,可谓是大宋立国以来最为年轻的状元郎。

    榜眼探花无论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大家的目光依旧是放在状元郎身上。

    于是在一阵欢呼声当中,宋煊接过木质喇叭,先是做了自我介绍。

    “其实方才王夫子说错了一点,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宋煊悠悠的叹了口气:“我以前吊儿郎当,在家乡勒马镇被称为三害之首小周处。”

    听到宋煊自曝丑料,众多学子登时笑倒一片。

    这便一下子拉近宋煊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原来他不是圣人啊!

    宋煊倒是也没有制止,简单讲述了一下当时自己与张方平在私塾的排名,张方平第一,自己倒数第一。

    那个时候只想着每日快活就得了,骑驴射猎,最喜欢打野猪,这玩意皮糙肉厚,又是祸害庄稼之类的。

    韩智轩瞧着宋煊,在他记忆当中,宋煊确实是个浪荡子,明明有在私塾读书的机会,他却是不好好珍惜!

    要不然自己也不会产生让自己弟弟顶替他的想法。

    这种人就是不懂得知足。

    然后宋煊钓鱼的时候,遇到了知府晏殊。

    他是去请范院长出山的,非得要跟自己比拼钓鱼。

    结果晏相公一条都钓不上来,还是自己请他吃的烤鱼。

    如此有趣的旧事,更是让众人欢笑一团。

    期间宋煊还嘀咕了自己成为晏殊的一句之师的事,然后晏殊就鼓励他与张方平去考取应天书院之类的。

    “竟然是真的。”

    黄湜也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其实我第一次参加发解试并没有落榜,晏相公还是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