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章 抢女婿大战前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章 抢女婿大战前夕 (第2/3页)

是小心些,今后出门还是要带着王保他们为好。”

    韩琦又压低声音道:

    “主要是我觉得你上次当街怒斥宗室子赵允迪,虽然许多百姓都不清楚是你,可是那些权贵们总会有法子知晓的,东京城的那些膏粱子弟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说不准便是故意接近你,然后找机会出其不意的报复你。”

    “好。”

    宋煊并没有仗着自己身手好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东京地头上。

    许多路自己都不熟,没必要逞能。

    二人终于走出了大相公寺。

    路上倒是有人议论明天的会元会花落谁家?

    到时候能不能看到有人榜下捉婿的场景。

    现在大宋的人太浮躁了,他们很难耐住心思等到殿试放榜后在去觅夫婿。

    那个时候就晚了。

    在省试榜单一出来,便是开启了争夺“佳婿”的大战。

    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的。

    ……

    曹利用没等下值,就直接兴高彩烈的回了家。

    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心情依旧很是激动。

    若是宋煊真的连中三元。

    那他这个当老丈人的,必须得帮他把婚事给撑起来。

    讲排场这事嘛。

    在大宋那是极为常见之事。

    曹利用是见识过寇准等人炫富讲排场的事。

    无论如何自家女儿女婿的婚礼,也不能过于简陋。

    必须要奢华,奢华,再奢华!

    狠狠的压过东京城近几年所有成亲的规模!

    反正天子大婚的规模是比不上的,可是其余人,曹利用还是极为有心气的要横压的。

    至于宋煊他爹那个赌鬼,曹利用都不想让他参加。

    实在不行就把宋家家里老爷子给请到东京城来坐席。

    免得宋煊他那赌鬼老爹上不得台面。

    “夫君?”

    曹夫人被仆人叫过来,走进书房又关上门。

    “你可算来了。”

    曹利用连忙询问:

    “咱家还有多少钱?”

    “前些日子不是支取了许多吗?”

    曹夫人是知道自家夫君差人去买了女婿能够中会元的赌注了。

    “莫不是?”

    “当然不是。”

    曹利用知道夫人想要说些什么,直接颇为得意的道:

    “十二这小子呢,不负众望,已经考中了会元,官家、大娘娘、主考官以及几个宰相全都通过了。”

    曹夫人眼睛一亮,当即笑道:

    “你没有故意消遣我?”

    “我消遣你做甚!”

    曹利用哼笑一声:

    “我是想问你咱们家还有多少钱,回头要给清摇他们二人置办婚礼以及嫁妆,若是少了,成什么样子?”

    “好好好。”

    曹夫人连连开口道:

    “待到明日把那些钱都收回来,我在差人好好盘算一二,看看家里能拿出多少来办婚礼以及给清摇置办嫁妆。”

    “嗯,莫要小气。”

    曹利用双手背后笑了笑:

    “就算是借贷也要把婚事搞的红红火火的,我老曹也能有一个连中三元的女婿来。”

    作为一个武将,可是太需要进士来光耀门楣了。

    尤其还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

    曹利用可以肯定,别看王曾牛气哄哄的,可是他连中三元的年岁不如自家好女婿小!

    谁更厉害。

    一目了然。

    将来定能压他一头!

    听到借贷的话,曹夫人也没言语。

    家中这么多年的俸禄以及把钱放在大相国寺去放贷收取利息,不至于嫁女儿就亏空。

    “此事你可是告诉了清摇?”

    “未曾。”

    “那你告诉了十二哥儿?”

    “未曾。”

    曹夫人十分不解:

    “如此好消息,你怎么瞒的死死的,还不是来消遣我的?”

    “明日自是会分晓,我若收早告诉他了,十二哥儿如何能激动不已?”

    “我看女婿是个沉稳的性子,定然不会大喊大叫的。”

    曹利用嘿嘿笑了几声:

    “甭管,明日一早,咱家便全都出发前往贡院外,提前占个好位置,去瞧瞧热闹。”

    “倒也好。”

    曹夫人应了一声。

    一般待到金榜题名的时候,东京城才会有许多权贵观看。

    主要是想要与新科进士联姻。

    如此一来绑定家族后,新科进士为官后,也就有了裙带关系,在官场当中也能得到照拂。

    双赢的结果。

    有宋一代,奉行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被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往往一首小诗、一篇小文,就能名扬天下。

    然而,单有才气、名气,是不可能轻易进入官僚阶层的,

    即使靠运气或者祖上的荫德受了官爵,也会因为功名来得太轻巧而被人耻笑和鄙薄。

    所以,文人要堂堂正正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峨冠博带中的一员,必经科举考试,这在当时乃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别无他途。

    有些恃才傲物的文人哪怕已经受恩荫封了官,也仍然坚持参加科考,不屑于坐享其成。

    文人一旦金榜题名,则从此锦衣玉食,一世无忧,而且腰板挺得笔直,踌躇满志。

    但是如今随着越来越卷,东京城的富贵人家已经不满足于殿试过后再进行榜下捉婿,而是要提前锁定目标。

    省试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通过省试,举子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大宋官场。

    他们自是要努力为自家女儿抢夺一个有前途的好夫婿,同时也是为了家族着想。

    宋代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同时,官僚阶层的子孙也在进行着社会流动。

    他们中,有的可能是“皇恩浩荡”,或一代比一代强,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家业不墮,甚至继续向上流动。

    但是,俗语说,“富不过三代”。

    大多数的官宦人家,必然是向下的社会流动。

    如太宗末年出任宰相的吕端,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之称。

    因为他力拥真宗为帝,真宗继位后对他一直照顾有加。

    就是这样一位元老重臣,咸平三年(1000)去世后,至景德二年(1005),仅五年时间,家道就迅速中落,负债累累,其子孙、兄弟,“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

    真宗为此出内府钱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另一位真宗朝宰相毕士安,出任显仕多年,他去世后,“四方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

    幸亏王旦给他提了一嘴,真宗皇帝才从新赐给他家五千两,给他两个儿子、一个孙子授官。

    这种情况不仅北宋大量存在,南宋也不少见。

    因此,当时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已经深感世代保持家业的不易。

    曾与吕端并相的李沆,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有人向他提出,以为太隘。

    李沆回答道:“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就算是配享太庙的李沆,当真如他所说的那般。

    几个儿子早夭,如今他儿子也不过是个正八品的大理评事。

    可是这种官是阶官!

    (就是寄禄官,家族全都靠着女婿王曾撑着,关键王曾还没有子嗣,落寞是早晚的事)

    而名相李沆的孙子,确实是一丁点信息都没有,连个官身都没有了。

    这类情况的普遍出现,致使宋人有“盛衰之变,何其速也”之叹。

    宋代官员俸禄优厚,恩荫盛行,官僚阶层的沉沦,当不至于如此迅速堕落。

    就算大宋恩荫盛行,官员也无法可以通过恩荫,让子孙世代做官,以保证门第之不墮。

    宋代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亦远较进士出身者缓慢。

    即使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子,亦只授从八品的将作监丞。

    多数官员的余亲,只能授试衔、斋郎之类长期不得放选又无具体差遣的小官。

    小官的俸禄,温饱即可,若是家里人口太多,那还得省吃俭用才行。

    与进士出身者相比,恩荫出身的官员升迁也缓慢得多。

    年轻从政,白首归家。

    大多数人终生在“选海”中翻滚,进不了京官行列。

    陆佃之舅边珣,自仁宗朝前期以父荫入仕,历官数十年,致仕前仍然只是一个选人资序的两使职官。

    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仁宗至和元年(1054),以荫补为官。

    虽政绩卓著,结果仍然只是一名县的主簿。

    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一纪从师,讫无一业之仅就;十年试吏,邻于三黜而偶全。”

    不仅改官遥遥无期,就是芝麻小官亦几乎不保。

    然而,自嘉祐八年(1063)沈括登进士第以后,仕途生涯从此就一帆风顺。

    除去丁母忧三年,只用了十年时间,就从选人而一跃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成为权势煊赫的大臣。

    其升迁之快,与“十年试吏”时期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正因为如此,在有宋134名宰相中,只有3人是靠恩荫起家(皆在北宋,南宋则绝无一人),其余几乎全是进士出身。

    由此可见,宋代官员要使其子孙保持家业,延续门第,只有走科举入仕之路。

    否则,在其身后,鲜有不出现家道衰落、子孙鬻卖田产、第宅的情况。

    这就是宋代科举制度下的另一种社会流动,即由官僚阶层向普通平民乃至贫民的流动。

    官僚阶层若是想要保住自家世代富贵,必须不断的接纳新的进士,来结亲。

    可是纵然北宋在仁宗时期就已经前后两次扩招。

    一次是天圣五年,一次是张元叛宋投夏,只要进入殿试就不会罢黜。

    就算是如此,面对庞大的官僚集团,进士依旧是僧多肉少,不够分的。

    曹利用虽然身居高位,那也是有此担忧。

    故而特别想要找一个进士女婿来帮他撑住门楣。

    否则光靠着武将之间的联姻,家族必定会一直往下衰落。

    未曾想让他遇到了宋煊,如此有前途的女婿,曹利用宁愿借贷也要给宋煊办一场轰动整个东京城的庞大婚礼。

    否则岂不是平白让人笑话?

    第二日。

    正是礼部在贡院放榜的日子。

    天还没亮,就有不少闲汉再次聚集,抢占好位置。

    然后与其余人配合,要来卖靠前的位置。

    反正地方就这么多。

    这种挣钱的法子,一般是三年才能挣一次,必须要价高高的。

    就算是有人会当众公布上榜名字,可人乌央乌央的聚在一起,很难把正确的名字传到每个人的耳朵当中。

    再加上口音问题。

    这门买卖还是极有市场的。

    官府也不会去管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