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章 我们是帝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61章 我们是帝党! (第1/3页)

    庞籍见别人被晃点了过去。

    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既然上面的人想要替宋十二隐瞒真相,那消息就绝不能从礼部走漏。

    其实庞籍的刻意隐瞒,他内心已经认定此事便是宋十二做的。

    依照庞籍对宋煊仅有的认知,他从学子时期就不畏强权。

    如今到了东京城,就会轻易改变性格了吗?

    至少庞籍觉得宋煊在没有进入官场,感受到别人极大的恶意之前,会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

    此子若是真的一举夺魁,进入朝廷,怕是会让许多人头疼。

    宋煊等人结伴从礼部这里出去。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勘验明白,才交了报名费。

    为此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礼部的人不仅要核对解状(州府推荐信),还有家状(祖上履历),防止冒籍。

    而且宋煊与张方平等人还要互保。

    一人作弊全员连坐的那种。

    毕竟许多考生都会钻空子,互保的人数一多,自是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但礼部对于其余州府的人并不是查的那么严格,主要是针对开封府的考生。

    因为容易通过发解试,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可以“冒籍”成功的案例,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走通这条路子。

    “我估摸群见以及拜谒先师内容繁琐,有些懒得去参加。”

    宋煊走出礼部便直接开口。

    “这合适吗?”

    张方平小声嘀咕了一句。

    毕竟那可是官家的召见啊!

    就算大家站的靠前,官家也看不见所有人的。

    可不管怎么说,那就是官家的召见呐!

    平日里官家出行,百姓们都要去争相看一看的。

    “不妥。”包拯直接拒绝:

    “你宋十二是极大可能会金榜题名的,到时候被人爆出来这两次活动都没有参加,平白给了人攻击你的把柄。”

    一想到金榜题名的事,宋煊又点点头。

    来了这东京城,就没什么自由喽。

    “尤其是方才礼部还着重强调了参与时间。”

    宋煊哈哈一笑:“我只记得他说省试时间是卯时(晨五至七时)入试,酉时(晚五至七时)纳卷而出,要考三天。”

    “十二哥儿,莫要在这种小事上留把柄。”

    王泰也跟着劝了一句:

    “东京城的水太深了,指不定就有什么人把你给惦记上。”

    “十二哥,总归是耗费一点心神,到时候咱们在外面后面缀着就好了,自是有许多人想要排在前头的。”

    一向不喜欢说话的韩琦,也是出声劝了一句。

    “走吧,走吧,回去吃个饭,调整调整状态,然后再去参加考试。”

    几个人便跟着宋煊返回家中。

    “还得是你。”

    宋煊忍不住夸赞:“孙羊正店的饭菜都赶不上的。”

    焦明嘿嘿笑了两声,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这几日跟着宋煊吃饭的王保等人确实大加赞赏。

    先前还觉得东京城的饭菜定然极为可口,但是孙羊正店都这般。

    想必那樊楼也不过如此。

    时间眨眼而过。

    那天一早,众人就穿着学子服,前往集合地。

    待到走出这条街道后,越来越多的学子都奔着同一个目的地而去。

    同样也有不少闲汉在一旁跟随,去看热闹。

    赵祯对于这次活动极为重视,起了个大早又是身着衮龙服,极为奢华。

    这也是因为刘娥喜欢穿帝王服饰,多次就礼服细节大作文章。

    况且女性在想要衣服更华丽方面是有着不小的天分的。

    故而礼部官员多是按照刘娥的要求去改进。

    除了延续晚唐五代的风气外,衮冕制度进一步的华丽化。

    反倒是待到宋仁宗亲政后,他本就是不喜奢华的帝王。

    多次关于衮冕简化的讨论与改制,但是在执行层面屡屡失败。

    宋仁宗没想到改革衣服都如此困难,故而他只能选择暂且提出改去特别离谱的内容。

    并且是于礼无据的翠旒、碧凤、龙鳞锦、紫云白鹤锦、犀瓶、琥珀瓶、七宝、分旒玉钩、四神带等装饰。

    以及减少各种过多的金丝结龙、钿窠云子、珍珠装缀花样,对金丝、绶带也进行减细、减丝。

    希望削弱整体衮冕全身太过的华饰。

    但是在宋仁宗这一辈子的皇帝当中,数次提了改革的建议,但都被有关部门不认真执行,他们觉得天子的衣服就该华丽。

    这也就是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与他们计较。

    要是放在其余皇帝身上,早就给你送到儋州去钓鱼了。

    此事直到元丰改制才得以做出改变。

    此时参加大典的赵祯很是高兴。

    他心想这算不算是与十二哥的第一次重逢?

    可是鲁道宗又说十二哥的策论并不突出,倒是让赵祯有些担忧。

    但是待到皇帝压轴出场的时候,完全让赵祯失望了。

    整个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学子。

    他又站的又高又远,根本就看不清楚下面的人。

    即使是第一排的学子仰着脸,那也是勉强看清楚面容。

    这群人又不是进士呢,唯有进士才有资格近前观摩天子的面容。

    毕竟大家都是天子门生。

    如何能不认得天子这位老师的“面容”?

    举子们又不一定能够考中进士,相比较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要得到保证的,排在首位的。

    密密麻麻的学子们集体行礼。

    拜见官家。

    赵祯也就放弃了寻人的意图。

    他只是瞧着这帮学子,不知道有几名有才之人,能够进入朕的翁中。

    赵祯虽然羡慕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他觉得自己在怎么做,也比不上唐太宗。

    若是这辈子能够完成祖上遗志,收复燕云十六州,便是最大的功绩了!

    宋煊站在人堆里,纵然他目力极好,那也只能瞧着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少年郎,穿着花里胡哨的龙袍。

    看不清楚赵祯这位皇帝的脸。

    刘娥的审美就是堆砌呗?

    随即宋煊便是放弃了观察。

    待到自己考中状元的时候,大宋官家还不得当众给我敬酒?

    到时候赵祯长什么模样,自然是能看的一清二楚。

    相比于宋煊的淡然,其余举子表现的确实是十分的激动。

    皇帝哎。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朴素思想,还是占据了在场百分之九十九的心思。

    至于当官为百姓做主,那种概率并不大。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便是要给予自己一场富贵之人。

    不仅是自己的富贵,更是家族的富贵。

    要不是礼部官员屡次叮嘱以及周遭站岗的士卒,他们怕是早就出声叫嚷了。

    希望能够在天子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煊倒是瞥见了禁军当中的狄青。

    这小子果然面相可以,有大宋未来人样子的模样了,都能在这种地方站岗了。

    最后轮到天子说的话的时候,赵祯按照剧本讲了几句,但是随即又鼓足勇气:

    “朕观如此多学子前来参加省试,又恰逢科举改革,许多举子难免会吃亏,自今年始,朕决议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皇帝的话刚说出口。

    不仅举子们愣住了,连官员都愣住了。

    毕竟台本里没有这句话啊!

    王曾有些诧异。

    因为他知道大宋的冗官现象是有的,而且照如此下去,会越来越严重。

    宋初时期官员数量也就千人左右,到了真宗时期也不过万。

    但从宋仁宗在天圣五年扩招的几年后,官员数量直接翻了一倍,待到张元叛宋投夏后,殿试便是摆设了,一个不罢黜。

    大宋官员数量直接暴涨到近五万。

    是唐玄宗的时期的官员的三倍多。

    可是大宋的领土不如唐代的领土多,冗官现象在宋仁宗时期极为严重。

    这就更不用说帮官员干活的吏员以及临时工了。

    大宋是因为商业活动有钱,朝廷也有钱,但是财政危机非常严重。

    朝廷收上来的税收全都用来给官员和军队发钱了,一丁点存款都没有。

    许多钱财也落不到基层人员手里。

    一旦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或者是战争,根本就掏不出来多少钱来做事。

    就算是范仲淹想要改革,可是官僚集团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夏竦主动举荐的范仲淹,让他得到重用,但是随着庆历新政,夏竦直接陷害富弼,逼迫范仲淹离职。

    如此以来,改革直接胎死腹中。

    作为皇帝的赵祯,在说完自己的命令后,整个人都显得极为亢奋。

    母后不在身边,大臣也站的远远的。

    下面数千举子的眼睛全都望着他。

    再听着下面举子们的欢呼声,赵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天子的权威!

    如此一来,不单单是为了让十二哥考中进士的几率增大,更多的是兴许能够多拉拢上百名忠心于他的后备官员。

    下面那些老考生不是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

    赵祯说这话,是为了“扩招”,让更多人的心生感恩之心。

    毕竟以前进士科最难。

    竞争也更加激烈。

    每次能通过进士的也就一二百人。

    如今赵祯一下子就给他们增加了一半的名额,于是众多学子狂喜着,欢呼陛下圣明之类的话。

    宋煊也没想到,宋仁宗扩招的命令,会在天圣五年下达了。

    他也是有些发蒙。

    但是身边的同窗们大多数都在振臂欢呼。

    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极大的笑容。

    大家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不愿意靠着家族的余荫去当斜封官,不就是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吗?

    官家一下子就给了他们更多的希望!

    如何能够不兴奋?

    宋煊一旁的王泰更是大声的嘶吼着,天子实在是太照顾他们了。

    吕乐简更是乐的摇头晃脑的。

    皇帝高兴,这些前来参加应考的举子高兴。

    但是身为宰相的王曾,却是不怎么高兴。

    但是天子的话都已经说出来了。

    他这个宰相再怎么不乐意,也不能当众反驳。

    否则君威何在啊?

    王曾心想,照此下去,不出十年,大宋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多,哪还有位置去安置如此多的官员?

    难不成真的要打仗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缓解官员太多的压力吗?

    可是朝廷哪有那么多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别看大辽皇帝率兵五十万亲征西夏,就算是被打的落花流水,那以大宋目前的军队,也没有把握能够在燕云十六州站稳脚跟。

    头疼。

    王曾平日里是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