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章 大宋是国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章 大宋是国富 (第2/3页)

宋煊的话里,他立马就察觉到了。

    宋煊与其余文人雅士的不同。

    因为他觉得依照宋煊的实力,假以时日,定然能够成为取代刘筠等大儒之人,独领风骚。

    所以司马光再次询问宋煊:“十二哥,可否与我讲一讲这一路上的见闻?”

    “当然可以。”

    宋煊从运河上的纤夫、船夫、搬运工,以及在码头售卖的小商小贩,甚至他在管城遇到的小周处许显纯的事。

    司马光越发确信宋煊的与众不同。

    因为他发现宋煊即使取得了如此成就,但绝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人。

    反倒是愿意亲近贫苦百姓,还惩恶扬善,甚至还给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旁人那些官员,在宴会上,绝不会说这种扫兴的话。

    “十二哥所讲,当真是给我打开了思路。”

    司马光素有神童之称,他能明白宋煊话里的意思,那便是对于百姓贫苦细致入微的观察,渴望改变这一现状。

    毕竟宋辽之间承平良久,西北有没有太大的战事。

    百姓的生存自是应该更加容易一些。

    否则一旦发生战事,背在百姓头上的赋税只多不少。

    更不用说还要征发大批量的民夫放下手中田地的农活,去支援前线。

    长久下去,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困苦的。

    “十二哥,你觉得为何有许多百姓都还处于不能解决温饱的事情上呢?”

    王珪是觉得东西太贵,因为他在东京生活过。

    王保是觉得自己没有个好爹,否则不会从小饿到大。

    至于鱼周询与王拱寿都没什么想法,说贪官污吏,好像也不合适。

    因为他们目前还没有遇到过。

    宋煊也并不觉得司马光这个神童会听不懂。

    他思考了一会,便解释道:

    “第一嘛,便是大宋商业发达,但是商税不低,而且主要是中小商户上税最多,他们上税多,卖出的价钱就贵。”

    “一个炊饼以前耗费一个时辰的辛苦钱就能买到,如今得耗费两个时辰。”

    司马光很快就理解了宋煊话里的意思,他很是默契的没有询问那些大商户的税收呢。

    “盐、茶、酒暴利归官,百姓买高价盐,我听闻江西等地的盐价是米价的十倍。”

    “十倍。”

    王拱寿忍不住惊呼一声,纵然他在东京城郊过活,也没有买过这么贵的盐。

    东京能有百万人口而不蹦,那便是各地物资都是要通过运河运往东京城的。

    所以东京城根本就不缺什么物资。

    价格高的不计其数,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其余东京城郊生活的人也是较为轻易获取的。

    北宋商税峰值到达过一点六亿贯,但是所谓的GDP高用不等式皆是,并不意味着民生就好!

    “那还真是。”

    司马光点点头:“朝廷若是舍弃一些利益分给百姓?”

    “别痴心妄想了。”

    宋煊伸出一根手指笑道:

    “官府不做这暴利之事,那自是会有其余势力从中截留下来,塞进自己包里,底层百姓很难接收到的。”

    鱼周询点点头,他岁数大,明白这个道理。

    就算官府不做,那些官僚家属亦或者以前的豪商地主也会自己去做的。

    “第二个便是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大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

    更不用说当官了还有职田,本就是亩数不少。

    佃农要上交超过一半多的地租。

    一旦遇到灾荒年,许多人都会破产典卖妻子。

    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便是想要改正这一缺点,但被下面的人给执行成官方高利贷了。

    哪个食肉者会愿意主动割自己的肉啊?

    一定是脑子有泡!

    宋煊指了指外面:

    “我一路走来西京瓦舍勾栏热闹十分,可是我敢肯定,超过一半的人都不配在洛阳城有个房子,更不说有多少人在温饱线上了。”

    司马光倒是没有对百姓民生观察过如此细致。

    因为他除了读书,便是陪他爹去参加宴会。

    对于真正的民生关注的很少。

    “说的好。”

    司马池下了值回来,听到宋煊如此言语。

    他快速上前,仔细打量了一下。

    只见此人面若冠玉,方才那一番话更是振聋发聩。

    “不知你是?”

    司马光连忙给他爹介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宋十二,在街上看上咱家那匹病马了。

    如今天气炎热,正好留他与他的朋友们在家里吃个晚饭。

    司马池当即表示欢迎,对于宋煊更是大为惊奇。

    他本以为晏殊夸人也是会基于“吹捧”,用来提携后辈的。

    但是通过与宋煊的交流,司马池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晏相公那么一个人物,自己如何能够那般龌龊的去想他呢。

    宋十二当真是大才啊!

    晏相公识人之明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通过数次验证得出的结论。

    司马池摸着胡须叹了口气:

    “十二郎所言极为有道理,据我所知织工被丝绸行会管辖,每日辛苦劳作六七个时辰,但是每日获取的工钱不过是能买两升米。”

    就诸葛亮到了五十多岁,一天还得吃三四升米呢,就被司马懿断定为时日不多了。

    更不用说这些壮劳力织工了,每日辛劳那么久,甚至都不够她们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