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兼怀故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章 兼怀故友 (第3/3页)

作乱给镇压下去,反倒是被人给围起来了。

    幸亏有勇将赵振的救援下,羌人未能攻破这些城寨。

    由于羌人部落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不得不向西夏赵德明救援。

    但赵德明不仅按兵不动,还向宋朝请和。

    至此,西羌之乱才完全平息。

    赵祯准备把赵振的儿子招进身边来试一试身手,到时候把他留在身边任用。

    反正武将打了胜仗,赏赐儿子也实数正常。

    赵祯见十六岁的赵珣美凤仪,且好学,遂让他好好读书,将来方能更好的为大宋效力。

    故而赵祯觉得自己手下又多了一个人才,待到将来亲政定然可以有所作为,心情大好。

    待到他回到屋子里后,发现皇城司的人已经把信件放在桌子上了。

    赵祯大喜。

    连忙对着蜡烛检查漆封后,这才开始看有关宋煊的情报。

    如火如荼的发解试已经开始了。

    宋煊一直都在学习,并且扬言要考中解元。

    “他可是真会吹牛。”

    虽然这段时间,赵祯总是接到宋煊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消息。

    那伙子皇城司的人忙于做生意,人流量大的情况下,久而久之,难免对天子最开始下达的任务有了懈怠。

    更何况宋煊他也不怎么去找女人,更不去暗中杀人。

    哪有那么多可汇报的东西。

    赵祯心中吐槽过后,并不觉得宋煊能够年纪轻轻通过发解试,更不用说考中解元了!

    就凭着宋煊上次没中榜,这次也不一定能中榜的。

    赵祯知道宋煊一直都在学习,但是有神童晏殊出题,那定然不会简单的。

    赵祯是了解晏殊的,他绝不会故意放水的,尤其是在学识这方面上。

    但是越往下看,赵祯发现信件上也多说了那些同窗都不相信宋煊能够考取解元。

    所以也有嘲笑的以及打趣之类的话,总是不绝于耳。

    年轻的小皇帝赵祯立马就进行了反思。

    方才自己也是嘲笑了宋煊。

    “果然在一件事没有办成之前,提前露出来,便会遭到许多嘲笑。”

    赵祯自言自语的一阵,继续往下看。

    “年纪轻轻就去逛了青楼,还与柳七遇见了,为了头牌玉玲珑写词相互争抢?”

    赵祯看到这里便有些诧异。

    这件事高遵甫等人并没有确切的进入青楼,那收费多贵啊!

    根本就不符合他们这种在街边摆摊挣钱的身份,若是被宋煊看见了,那就更加容易暴露。

    所以他们事后收集到的消息,都是经过了好几手加工的半真半假消息,并不是原始版本。

    但是天子不知道啊!

    赵祯倒是要瞧瞧他们二人能写出什么样的诗词来,去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当真是没见过女人了吗?

    赵祯完全忘记了,他的母后给他挑选皇后不满意后,自己是如何内心抗拒的,且多次去别的女人床上睡觉的事。

    柳三变的诗词跃然纸上,赵祯也是经过多年学习的熏陶。

    柳三变这首词虽然不符合主流的西昆体,但隐隐已经自成一派之事。

    赵祯继续往下看。

    “丙寅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故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祯先是通读一遍,随即眼睛一亮,再次通读一遍。

    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过瘾。

    连连读了九遍之后,小皇帝赵祯才终于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

    他当真没想到宋煊的诗词,进步的如此之快!

    这种中秋词不管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出现的,赵祯在宫中受到的都是顶级精英的教育,故而对于许多事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宋十二依靠着这首中秋词怕是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能超越他啊?”

    “宋十二如今的实力,怕还真有可能考中解元。”

    “可惜这手诗词也不是西昆体的赋。”

    赵祯自是明白手底下那帮进士,在诗赋上是有多优秀,才能走到今日的朝廷中枢来。

    一般的进士,想要获取高位,那都是难上加难的。

    但是宰相们正在商讨要改革科举考试,因为大宋承平日久,诗赋已然不适合考场了。

    否则选拔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全都是诗赋不错,但是在办事上不行!

    那大宋如何还能通过他们的手去帮朕治理好?

    所以从内心深处,赵祯是赞同这个科举考试改革的,但是母后那里又有些疑问,一时间僵住了,并没有完全下发。

    不过赵祯也不着急,既然已然提出来了,又有宰相们的暗中推动,科举改革这件事定然会成功的。

    赵祯的自言自语没有人回答,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伺候的宫女以及宦官都习惯了。

    官家他习惯有独处的时间,谁都不允许进来,除非天塌了。

    自从上次郭皇后来闹过一次毫无效果后,在宫里混饭吃的人,自是明白官家的心思了。

    “宋十二这首词写的也太好了。”

    赵祯颇有些爱不释手。

    他甚至在一旁的纸上进行誊抄,以免错漏一字。

    待到小皇帝赵祯誊抄完宋煊的水调歌头后,又仔细的研读了几遍。

    突然赵祯他眼睛一亮,把手放在宋煊写的开头:

    “宋十二他写的兼怀故友,这个故友会是谁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