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6章一诗一赋一填空(月初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6章一诗一赋一填空(月初求月票) (第2/3页)

他一丁点都没关注。

    “直娘贼!”

    宋煊忍不住抱怨着:

    “这题也忒难了些。”

    晏殊听到宋煊这个小话不仅没怪他。

    反到是异常得意!

    难。

    就对了!

    不难的题目,能是自己出的吗?

    过于简单如何能从如此多的学子里挑选出来合适少数人?

    要是人人都能做,到时候判卷是极为麻烦的。

    反正不如从一开始就有如此难度。

    他们面对省试以及殿试时也会有遇到如此高难度的。

    那时候也就没有什么畏惧心里了,兴许就能答的更好。

    宋煊嘴里咒骂着,可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可就在这个时候,衙役们以及开始举着牌子游走。

    开始展现赋的题目。

    宋煊抬眼望去。

    瞧见是写一首以赤壁为题的赋,限制三百字往上。

    “直娘贼。”

    宋煊再次骂了一声。

    晏殊这是打算要百中取一吗?

    一般考试所出赋题,尚无限制,可出自经史,也可由考官任意命题,或景物,或器物均可。

    除了宋煊骂出声音外,自是有一大部分学子开始哀嚎。

    随着考官喊着肃静,谁再出声,就直接打出考场。

    宋煊嘴里却是嘀咕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顺了了半阙后,发现已经超过三百字。

    遂宋煊直接在草稿纸上写着:

    奉

    试赤壁赋:

    按照大宋科举考试的要求,写赋的时候,有十三条的规矩。

    其中起手式便是奉试,这个相当于“解”的格式。

    试卷不写‘奉试’”等十三条中,违犯任何一条,均径黜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宋子与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至于年份宋煊也懒得改,还要注意韵。

    就当是老子梦中的时候那年去的赤壁。

    反正这种赋,也不需要是亲身经历才能写。

    晏殊刚从另一行转回来,就看见宋煊在那里挥笔一簇而就。

    他脚下快速倒腾了几步。

    走到宋煊身边放缓脚步。

    然后又正大光明的“视奸”了一眼他的试卷。

    起手就是:壬戌之秋?

    晏殊下意识的掰手指算了一下。

    如今是甲子年的秋天,壬戌那就是四十五年后的秋天?

    好家伙。

    真是好家伙。

    宋十二他果然不走寻常路!

    畅想自己四十五年后,带着友人去遨游赤壁是吧?

    晏殊不知道要怎么吐槽,宋煊如此胡编乱造的思路。

    但他作为主考官也不好一直停留在这里。

    此时晏殊脑子里全都是疑问,慢悠悠的踱步离开。

    因为同为神童的他,也没有理解宋煊的脑回路。

    毕竟在他看来,神童的路线都差不多,能够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而且晏殊作为神童的代表人物,自是也见过不少神童。

    他也能猜出那些神童的心思,可偏偏遇到宋煊这么一个被耽误的神童,晏殊一直都无法猜透宋煊的心思。

    这小子的想法,总是异于常人!

    宋煊好不容易遇到个简单题,自是开始大写特写。

    我管你这个那个的!

    看着这个赋的要求,王泰心里没有思路。

    他对于这种历史关注的很少。

    平日里多是经书子集之类的。

    谁承想这次晏殊根本就没有从那里找,全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出考题。

    一下子就让王泰有些麻爪。

    他刚刚下定的决心又有些浮躁,特别是瞧见宋煊在那里一直写写写的。

    王泰有些泄气。

    “直娘贼,考官令人生气,但相比我自己的失败,同窗朋友的成功更是让我揪心。”

    “大家都是在同一个书院学习的,怎么就我这么菜呢!”

    “神童就必须厉害吗?”

    但王泰又无可奈何,只能强迫自己继续写下去。

    晏殊虽然奇怪宋煊的“起手式”,但又不得不承认,他能如此快就想到思路,脑瓜子就是聪明。

    因为在晏殊观察,许多学子全在冥思苦想。

    甚至连晏殊看好的韩琦,也迟迟没有动笔。

    即使他那首西昆体的诗做的不错。

    溜达之间,晏殊又回到了起点。

    曹利用指了指有些坐立不安的顾子墨,他方才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巡场。

    顾子墨脸上的表情,谁都能看出来是有着惶恐了。

    此时也顾不得官员的仪态,一个劲的擦着热汗。

    因为时间拖的越长,顾子墨想的就越多。

    他们这些科举出身的人虽然善于考试,但是大多数人心里当真是脆弱的很。

    “拖着他吧。”

    晏殊决定待到宋煊若是交卷,正好询问一番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利用颔首,随即询问道:

    “我看许多人对你出的题都怨声载道的,是否太难?”

    “难就对了。”

    晏殊摸着胡须哼了一声:

    “这才超过七千人,待到他们去东京参加省试,怕是全国各地善于考试的学子,都能在两万人作用,解试过不去,早点放弃也好。”

    曹利用也不在多言,总而言之,想要中进士还是难度挺大的。

    因为真宗朝的解额就超过一万五千余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