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章 这是卷比的天下(一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8章 这是卷比的天下(一更) (第3/3页)

竭力倡导,终于迎来了北宋科举取士的黄金时代。

    东南州军取解比例“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比例“是十人取一人”。

    如今参加第一级考试的学子,早就翻了一倍有余。

    待到仁宗中期,光是参加科举第一级考试的学子都超过了四十万人。

    朝廷还要限制通过解试参加省试的举子人数。

    从朝廷到民间,无不推崇读书人。

    那读书参与考试的人数越发变多。

    这条科举之路。

    那也是越来越卷!

    恰巧宋煊所处的地方,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界。

    河南这个考试大省卷的一笔。

    当真是自古以来。

    宋煊轻微颔首,他知道科举这条赛道太卷。

    像王尧臣这种下决心专心准备三年的学子。

    在大宋比比皆是。

    至于宋煊接触到的老落榜生柳三变以及石延年。

    这类学子平日里没少下苦功夫卷学习,但就是在考场上考不过别人。

    落榜的更是多的很。

    这种考试又不像是后世一样,有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许多时候都是要看你写的文章能不能通过考官的心思。

    就应天府这种情况是百人中取一个人。

    数千人报名。

    最终能顺利通过的不会超过一百人。

    所有学子都必须要重视。

    待到回到教室,宋煊放下凳子,他是坐在靠墙的里面。

    因为这个时代的教学是口授为主,抄写经典,讨论与问答。

    黑板这玩意是没有的。

    夫子们也不会写板书。

    所以宋煊也用不着担忧自己待在角落,眼睛长期看黑板却落得斜视的下场。

    “多谢。”

    同桌祝玉再次道谢,宋煊一挥手:

    “咱们今后还要相处许久,用不着总是把谢字挂在嘴边,俺从小都听腻了。”

    面对如此豪爽的宋煊。

    祝玉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只是点头。

    没过一会,夫子王洙就拿过来一箱子蜡烛,让张方平下发过去。

    告诫大家省着点用,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前几个月他们晚上都没有书院发的蜡烛用。

    宋煊倒是也没有大气的表示不用,好歹是学校福利。

    回头他还可以送包拯这个住校生呢。

    包黑子这个“卷比”。

    在宋煊家里可没少秉烛夜读。

    包黑子天天卷的一笔。

    他带动宋煊张方平二人也是不自觉就卷起来了。

    可见卷比的“危害”有多大!

    但科举考试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卷你就等着被别人给卷下去吧!

    尤其是许多人卷,都不一定能考得上的。

    就比如浪子苏洵,尽管岁数大了,他才开始日夜学习,把墨当蘸料吃下去都没察觉。

    可就算苏洵这样卷,他都无法通过科举考试。

    无论是主动卷,还是被动卷,你要想在这个时代出人头地,过上好生活,就必须得卷起来才行。

    若是卷成功还则罢了,若是卷不成功,算你白活,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能够在科举这条路上卷出一个大好前途来!

    待到放学后,宋煊只是把蜡烛放在自己的桌兜里,并不在意。

    祝玉也一同起身,准备回家。

    他也是本地人。

    “十二哥,你不拿着蜡烛?”

    宋煊把自己的书本都放进去:

    “万一哪天要在书院夜里学习,也能用得上。”

    主要是宋煊听范仲淹讲话那意思,他还要搞大规模的“晚自习”,鼓励应天书院的学子们主动卷起来。

    就算你不想卷,他也要拉着你。

    要不然范仲淹也不会想法子搞钱,给书院的学子们发蜡烛用。

    但一根蜡烛学到半夜一般是不够用的。

    可钱能从哪里来呢?

    “原来如此。”

    张方平也把蜡烛放在自己的桌兜里,同王尧臣等几人告别,跟着宋煊出了课堂。

    像宋煊这样的走读书,在应天书院不多。

    待到他们二人出了书院大门,正巧瞧见晏殊与宋绶二人并行。

    张方平当即兴高采烈的冲上去,同宋绶打招呼。

    然后晏殊不可避免的瞧见缓步走来的宋十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