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0章 这次游学真是没白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0章 这次游学真是没白来 (第2/3页)

平的扬名,这才是包拯疑惑的地方。

    在老家的时候,是庐州知府刘筠为包拯出题指点。

    此人也是因为宋真宗患病,丁谓当政,认为朝廷中枢不是好人待着的地方。

    他请求外放避祸。

    在庐州发现了包拯这么一个读书天才。

    此番包拯能来参加应天府书院的入院考试,也是刘筠建议他出来见见世面。

    就当是游学一番。

    自唐代始,或者更早,读书人就意识到,万卷书固然长才博学。

    万里路,更加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和见识。

    诸如李白、杜甫等等许多诗人都在路上。

    说到底,路上的学问,也不比书中更少。

    至少在路上被骗,你光看书是没法感同身受。

    反倒会笑骂被骗的那个人当真是傻逼。

    说什么等自己遇到绝对不会上当受骗,但事实并不会如此。

    知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老师坐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解。

    可学问这件事,从来就不止于书本上的。

    宋朝。

    游学在士人中盛行一时。

    国子监、太学都是老师和学生爱去的游学之地。

    宋朝的私学。

    如果有一个知名老师就是有一个金字招牌,能招来许多游学士子。

    而地方官学有田地做为经济来源,专门设有游学者使用的宿舍,去好的官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交到朋友,住处也不用操心。

    所以就算范仲淹早年间生活贫苦,那他也是挎剑前往洛阳、湖州游过学,“取胡瑗教人之法以著为令”,增长自己的见闻。

    士人未第时的学习生涯,“游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范仲淹自行游学的方式更为普遍,尤其是父祖没有官位的学子更是如此。

    至于出身官宦家庭的,更多是被送出去拜入名人门下就学。

    属实是家里早早就给铺好了路。

    整个大宋最主要的游学之地,主要是抛去北京(大名府治元城县)的另外三京。

    河南府西京(洛阳),应天府南京(商丘),开封府东京。

    其中东京游学最受读书人的欢迎。

    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