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章 报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8章 报名 (第2/3页)

如今范仲淹这个大宋完人并没有名扬天下呢,包拯主要参考的还是华韵的故事。

    许多远道而来的学子,都是想要考上此处的,但难度颇大。

    张方平不是第一次来,他被宋绶带过来见识过,所以此次便由他来带路加讲解。

    主要是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变大,但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士子求学需求很大,但哪有那么多的好老师和学校供你选择啊?

    但有需求就有市场。

    官学低迷,自是民间办学顶上。

    自从皇帝御赐牌匾后,此处的民间办学也转换成了官学。

    天下学子趋之若鹜也是情理之中。

    待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几十年后推广开来后,大宋各地的官学才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

    印刷术是基础。

    如今的书籍大多都是藏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

    否则诸如张方平等学子,也不会有给人抄书来挣钱的活。

    书籍印刷至少要比手写本要传播方便,而且价格还能打下来。

    要不然捕头丁哲怎么一想到让儿子读书,就要准备很多钱呢。

    孩童幼年不展现出来一点读书天赋,你看谁愿意资助你?

    世上那么多人,真以为人人都能成为文曲星啊!

    在大宋除了天圣五年外,嘉佑二年那场考试可谓是文曲星集体下凡了。

    大宋背诵天团多半都是在宋仁宗手底下出来的。

    三人一路缓行,过了一座石桥,再踏过石牌。

    进了书院大门,第一个便是崇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以及弟子的画像,周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绘图。

    大家都很默契的拜一拜孔子,毕竟明面上要懂得尊师重道。

    至于上香,倒是没有。

    一般学子考试前,都去文庙上香拜一拜。

    这里的孔子像只是摆了瓜果。

    大殿东侧有一通“重修归德府学宫记”碑碣和一棵上百年的皂角树。

    据说是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也就是应天府书院的前身,他那个时候时候种植的。

    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