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危机!海面上的绝境! (第2/3页)
在船舱角落的木桶里洒水,几天后,细细的豆芽冒出来,不管是生吃还是煮在鱼汤里,都成了将士们最期待的“新鲜菜”。
可黄豆的储备也越来越少,徐增寿已经下令,每天只准发一桶豆芽,将士们分到手里,也就几根的量。
长期缺乏新鲜蔬果,让不少将士的脸色变得蜡黄,免疫力也明显下降。
近半个月来,每艘船都有三四名将士病倒,有的浑身乏力、牙龈出血,有的则上吐下泻。
好在出发前,朱高炽特意让水师筹备了充足的药材,黄连、柴胡、当归等常用药应有尽有,随军的医官每日在各船间奔波,给病人熬药、针灸,总算把病情控制住了,没有出现大规模染病的情况。
相比之下,茶叶和粮食的储备算得上“富足”。
出发前准备的茶砖,被切成小块装在密封的木箱里,一小块茶砖用开水煮一煮,就能泡出一大锅浓茶。
将士们每天都会喝上一碗,既能提神醒脑,又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口渴,更重要的是,喝茶能预防坏血病,这是海军学院教导下来的经验。
而大米和面粉,因为将士们长期以海鱼为主食,消耗得极慢,徐增寿估算过,就算现在返航,剩下的粮食也足够支撑到回到特林港。
可“富足”的粮食,却成了将士们最“头疼”的东西——因为每天吃的海鱼实在太多了。
每艘船的船尾都挂着一张巨大的拖网,只要船队航行,拖网就会沉入海中,一天下来,总能捕到几十上百斤海鱼,有巴掌大的沙丁鱼,也有几十斤重的鳕鱼、金枪鱼。
伙夫们处理海鱼的方式极其简单:要么切成片,用盐腌一下生吃;要么丢进大锅里,加少量水煮熟,连调料都只有盐。
起初,将士们还觉得能天天吃新鲜海鱼是件幸事,可三个月下来,所有人都对海鱼产生了“阴影”。
“现在看到鱼,我就反胃。”一个年轻的士卒捧着碗,看着里面的鱼肉,难以下咽。
就连船队里最能吃的壮汉“傻熊”,也从原本两百多斤的大块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脸上的肉都凹了进去,活像一只“瘦猴”。
偶尔,伙夫会拿出储备的肉干,给大家改善伙食。
这些肉干有两种,一种是出发前在勘察加半岛的鱼溪附近捕猎傻鹿制成的,肉质紧实,带着一丝野味;另一种则是从大明带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