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6 殿下的醒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66 殿下的醒悟 (第2/3页)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吕氏。

    吕氏低着头,娇怯怯地不敢说话。

    “父王,是骆先生写了一篇治马的文章。”朱允熥见势不妙,急忙解释。

    “哦,”朱标点点头,脸色缓和了,“这件事很有趣。”

    朱标又想到了太仆寺试行的许克生医案,结果很不理想。

    父皇还留着给自己处理呢。

    朱允炆接口道:

    “儿子也有一件趣事。”

    朱标被他吸引了注意力。

    朱允炆继续道:

    “前段时间,儿子学习《易》,其中的‘元、亨、利、贞’,儿子的理解是一句吉祥话,以及君子四德。”

    “经过先生解释,儿子才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天道。”

    “哪位先生?”朱标问道。

    “黄编修。”

    “哦,子澄的学问很扎实,好好跟他学。”朱标微微颔首。

    朱允熥瞠目结舌,幡然醒悟,自己竟然真的说了趣事。

    心中的懊恼不断翻滚,烫的他难受!

    我就是大傻子!

    朱标又叮嘱了他们几句,站起身。

    大朝会结束了,该去给父皇请安了。

    ~

    朱标去了一趟谨身殿,给父皇请安,谈了自己北巡的一路收获,着重谈了关中的现状。

    关中人口不断在增长,粮食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

    水系众多,山脉环抱,是作为帝都的理想之地。

    是否迁都要由父皇最后决定。

    朱元璋突然问道:

    “秦王在关中民声如何?”

    对这个问题,朱标早有准备,

    “父皇,二弟在关中内治民政,外扫北元,在当地军民之中很受赞誉。”

    朱元璋面无表情,微微颔首,

    “善!”

    朱元璋知道,太子这句话很有水分,秦王暴虐,在秦地的名声估计不会好。

    但是他没有揭穿,藩王爱护百姓、遵守朝廷法纪很重要,兄友弟恭则更重要。

    父子两人正式聊起了朝中的政务。

    秋收已经颗粒归仓,朝廷手中有粮,政局也一直很稳。

    现在的大事就是秋耕、开荒、赈济灾民。

    父子两个统一了意见,有了大概的章程。

    朱标又陪父皇用了午膳,才准备告退。

    朱元璋却想起了一件事,

    “标儿,说到秋耕,太仆寺在试行的医案很不错。”

    “父皇,是许克生的医案?”

    “是啊,能活四头也挺好了。”

    “父皇,儿子想让太仆寺再继续完善。存活率这么低,就怕兽医都不愿意去做。”

    “行,你看着办吧。”

    朱标起身告退,该去詹事院了,那里还有一大批臣子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