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章:有法可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章:有法可循 (第2/3页)

,到最后你会发现,卧槽,感情咱们都一个德性啊,那还打个屁。

    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与中原,与华夏文明融合到一处。

    所以在建设方面,安南地区动工的事项甚至要比中原地区都多。

    如今的安南也不乏很多明朝人的出现。

    当然,这就是经济效益的影响和结果了。

    这里有很多工程出现,除了本身做工程的人外,自然也就会吸引一些商人和有头脑之人的出现。

    就好像后世一个工业园区的出现,必然会间接的带动周围的配套设施。

    而这些配套设施甚至都可能不是官方来做的。

    一个大型商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周围的房价提升,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对于这一切,朱瞻基只能说这一切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因为所谓的文化不管你的方法有多高端,多有效,归根结底都是要有人来做的。

    文化由人来传播,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直白点说,看的外国电影再多,也没有说身边都是外国人来的有效直接。

    这一点,后世漂亮国做的非常很,甚至于他曾经的伟大都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在漂亮国看见一个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群,你压根不会感到半点意外。

    因为这个国家人口的构成就是各式各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只要他本身的制度好,优秀的人才就会往那里钻,因为你到了那里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外人,反正大家都一样。

    我不来,你们也这德性。

    当然,这是从感官上来说的。

    至于深层次,前世的朱瞻基文化少,也不敢胡说。

    而如今放在这里,大量的明朝民间百姓进入到安南地区,必然会加速明朝对安南地区的融合。

    这样的环境下,也让朱瞻基他们一家人的出现并不会给周围带来多大的影响。

    而在临时于安南有了一个临时的住所后,在朱瞻基的引导下,一家人便开始为生计而忙碌起来。

    身在安南,最好的办法自然是通商。

    与临近的邦国通商。

    这也是朝廷当初的决议。

    要引导民间百姓开始对外的商业行为。

    所以,在朱瞻基的故意引导下,一家人明面上也开始了这样的生计。

    平日里两个孩子除了学习和玩闹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

    年纪小的时候还好,但伴随着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年纪越来越大,也开始更大程度上的融入到了这种生计差事上。

    当他们从小事开始,一点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

    经历人性,看清人心,理解人性的这个过程,也正是朱瞻基要他们学习的。

    也正是朱瞻基非要他们跟随自己来到这里而不是在皇宫,在京城当中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皇宫,在京城,你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你是看不清这个世界的。

    阿谀奉承,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而在这中间,原本只有四人的他们,小院中也是迎来了几个新人的加入。

    老爷子朱棣在彻底将所有的朝政全部交给了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去做后,便也用了个借口从京城中离开了。

    心心念念这个曾孙子,便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

    借口说是京城太冷了。

    而与他随行的,则是几个京城中很多才学之人。

    这些人的出现,正是朱瞻基在知晓了老爷子要来这里后,专门让他带过来的。

    是以老爷子的老友为名。

    说是人老了,不想分开了,就索性直接带着过来了。

    其实是为了到这里教导修德和六子本事的。

    其中不乏在战场上有过特殊贡献的武将。

    而伴随着他们的到来,修德和六子的生活也多了一重不同的体验。

    至于朱瞻基,对于他个人而言,可是非常享受这种民间生活的。

    与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没事晒晒太阳,跟街口的老太太聊聊天,扯扯闲话,倒不是为了什么,就是寻个乐子,并且乐此不疲。

    没事跟胡善祥到地里种种庄稼,种点菜。

    实在无聊,便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