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六章:民心即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六章:民心即天下。 (第2/3页)

其实又何止是夏元吉一人这么想,在场的大多人都是这么想。

    但朱瞻基却只是笑了笑说道:“拉拢人心的事情,什么时候做都不为迟。再说,我朝官员工匠等俸禄本就不高,朝廷本就该做这些。行了,都下去办差去吧。”

    闻言,在场众人纷纷对视一眼后,拱手对着朱瞻基告辞了。

    看着众人离开,朱瞻基的脸色又重新恢复了冷清。

    其实他朱瞻基还有一句话没有说。

    “无论如何,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那二叔和三叔还没有将他朱瞻基这颗脑袋给砍了,他就要让天下人看看,他朱瞻基在这皇位之上,和汉王赵王在这皇位之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朱瞻基转头看了眼一旁通往后院的通道。

    虽然有心这个时候先去瞧瞧母亲,可他也明白这个时候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随即,便对着场中唯一剩下的老三朱瞻墉以及如今的顺天府尹郭济,说道:“老三,你去后院看看娘,不要让她太过伤心了,你去陪着。”

    闻言,老三朱瞻墉立马便点头朝着后院而去。

    而朱瞻基也看向了场中最后的一个人,郭济,说道:“郭济。”

    闻言,郭济赶忙拱手道:“臣在。”

    “如今京城的城防军都是你负责的?”

    郭济点点头,道:“回殿下的话,事急从权,朝廷给的差事。”

    朱瞻基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正好,回来的时候我瞧着城上的城防官兵是平日的两三倍,可是如此?”

    郭济当即点头,回话道:“正是。”

    “行了,去将人撤下来吧,这么多人站在上面,让人害怕。就算大军真的攻过来了,这些人也不抵挡不了什么。到时候再安排上去就是了,这个时候不用如此。”

    “另外,京城的进出明日一早也恢复正常,该什么时候关城门就什么时候关城门,跟往日一样,不得擅自更改。”

    郭济虽然不明白朱瞻基到底在想什么,但想到往日这位太孙殿下的手段,明白太孙殿下这么做必然有他的道理,便立马回道:“臣,领命!”

    朱瞻基点点头,道:“行了,去办差吧,办完事情后就去休息,这些日子有的忙。”

    “谢殿下关心!”

    随着这大堂之中的所有人都离开之后,朱瞻基长长的松了口气。

    可就是再累,依旧还是从那桌面上取下一支毛笔,在那白纸之上写了起来。

    “皇太孙朱瞻基谒见。”

    “侄儿朱瞻基奉太子之命,前往迎接皇上圣驾,于途中得京中急报,皇上驾崩于返京途中,急回,刚入京城府内,却又闻父亲太子病逝。”

    “侄儿惶恐。”

    “回想少时陪伴于皇上太子身前之日,离玩闹喜乐近,离正道远。行事只问心中欢喜,不问是非天下,为君之道实则一无所知,如今皇上太子接连逝世,侄儿坐卧不安,于此深悟往日种种是非,不由汗流浃背,深自后悔。”

    “皇上亲率大军北征得胜,为大明开不世之功,然得胜途中驾崩,实乃大明之哀,不详之兆。”

    “且不提北方戎敌正伺机反扑,天下各州府县,也有不臣之人蠢蠢欲动。”

    “欲分我大明疆土,毁我朱家根基。”

    “此前新政推行,侄儿虽得皇上恩准,言明此乃大明百年之根基所在,但年少行事未免武断,天下士绅,无不对侄儿恨之入骨。”

    “此番皇上驾崩,太子逝世,侄儿心甚惶恐,可左右环视,却见天下皆野心勃勃之辈,竟无一可倚之人。”

    “思来想去,唯念诸位叔叔可为侄儿助阵。”

    “欲请叔叔回京,祭奠皇上太子的同时,以安天下。”

    “天若假我十年为君,必效法太子,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念为己念,与民休养,施恩天下。叔叔之恩,侄儿定当深记。”

    “书不尽言,不能亲至,望叔叔勿要见怪。”

    “侄儿,皇太孙朱瞻基。”

    提笔的一瞬间,朱瞻基又仔细的反复查阅,在几经修改,确认无误后,便唤了一声门外护卫,命其将这折子的内容交到了礼部。

    命其重新抄录,发往各地藩王之手。

    在写完这封信后,朱瞻基也是再次提笔,开始写起了给二叔三叔的信。

    这一次,倒是简单一些。

    也没有多废话。

    只言明与二叔之间的约定还算数,无论胜败留对方性命于世。

    同时,劝说二叔三叔带着皇上尸骨回京。

    如今皇上已逝,礼当入土为安。

    身为人子人孙,就算有什么矛盾和争斗,也该先让皇上入土。

    同时,将太子病逝的消息也告知了对方。

    虽然这事情如今还不能公告与天下,但这种事情也瞒不过那二叔和三叔,与其让他们探知,还不如坦荡荡的告知对方。

    写完这些,准备好一切后。

    朱瞻基依旧还是坐在那老爹朱高炽日常所坐的椅子上,沉沉的思考着全局。

    最后,不顾夜已深。

    又命人重新将那杨士奇给叫了过来。

    .............

    北边,山海关外。

    五十万北征大军,除留下五万兵马于塞北外,其余四十五万兵马此刻早已呈兵于山海关外。

    中军大营内。

    赵王朱高燧皱着眉头对身边的老二汉王朱高煦说道:“这臭小子是什么意思?老爷子病逝在半道上,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他倒好,现在连家都不让我们回去了!”

    听着老三的絮叨,那老二朱高煦却只是笑了笑,然后说道:“如今明军整整五十万大军都在我们手里,你说那小子在担心我们什么?”

    在听到老二的话后,老三朱高燧也是脸色一紧,问道:“老二你跟我说实话,你到底存没存这样的心思?”

    可老二朱高煦却反倒是问道:“你说呢?我的心思你还不知道吗?”

    可能老三朱高燧却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你跟那小子平日里好的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我能知道什么?你们俩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坐到一起喝上一顿,我都不觉得奇怪。”

    在听到这老三的话后,老汉王朱高煦坐在椅子上,仔细的想了想后,神色凝重的说道:“老三,如果你哥哥我真想坐老爷子那位置,你怎么说?”

    感受着老二的脸色,老三却故作不知的说道:“我说什么,我什么都不说。”

    老二朱高煦又道:“难道你真的想一辈子坐你这个王爷?”

    对此那老二朱高燧倒也不湖涂,也同样一本正经的对着自己二哥说道:“老二你也别湖弄我,你也清楚,我现在就是王爷,如果跟着你去造反,那日后也是一个王爷,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事儿我从一开始就没多想什么。不过这天下人都知道我老三是你二爷党,你老二若真想试试,我陪着你就是。不过有些话咱们可先得说到前头,若你日后真的拿了江山,不能杀咱们老朱家的人,更不能拿我老三开刀!”

    听着老三的话,朱高煦点了点头。

    只是看他如今的表情,似乎连自己都还没有真的下了决心。

    否则,这山海关早就开打了。

    “行了,不管到底怎么样,如今这大军之中也不是只有我们两个说了算。那英国公张辅,陈懋,可就不敢说会听我们的,一会儿你去将这些军中的将领们都叫过来,咱们先喝喝酒再说。”

    对于自己二哥话中的意思,那老三朱高燧自然是清楚的。

    如今这军中很多将领都跟他们哥俩没有太大的关系,不管要不要造反,都要先将他们的态度给搞清楚才好。

    闻言,那老三朱高燧也是点了点头,按照老二的话去办了。

    而留在那中军大营之中的汉王朱高煦,则坐在那椅子上沉着一张脸。

    “大侄子啊大侄子,若是老爷子这次真铁了心的立你爹或者你为帝,等你们继位后我还真不好说什么,可如今老头子这么突然的就死了,那你就不能怪二叔我了。不过你放心,你爹和你的小命,你二叔我不会要,但那皇位,总得你二叔也来试试........”

    就当那朝廷之中,包括那军营之中都在各自谋划的同时。

    第二日。

    山海关内不远处,一处县城内。

    两个老头儿正坐在那农家的院子里,下着棋。

    “我说你小子怎么尽走这怪棋,没意思,不下了不下了。”

    说着,便一伸手,将那棋盘直接给推乱了。

    看到这一幕,坐在他对面的大胖子先是一愣,但随即便明白什么,摇了摇头,道:“爹,你说您这胡闹了一辈子,如今这清闲了下个棋,怎么还是胡闹啊。您输了就输了,还不认账了。”

    闻言,那对面的老头子顿时瞪着眼珠子说道:“怎么,瞧着你爹我现在不是皇帝了,都敢这么跟你爹说话了?什么不认账?你自己下的怪棋,没意思,谁爱跟你下你去找谁去。”

    对于自己老爹的话,那大胖子也是无奈的一笑。

    “您看您,这话不是爹您自个儿说的吗,说什么既然不当这皇帝了,就要跟个平常的老头一样,享享人伦之乐?说在这里没有规矩吗,现在您又说这个。”

    那老头子顿时一摆手,道:“行了行了,你那嘴里整天就是大道理,什么话到你嘴里都有道理,行了吧,我说不过你,我也下不过你,行了吧?”

    瞧着面前这跟小孩子似的老爹,大胖子顿时满脸带笑。

    若此时有那朝廷中的人在此,定会惊讶的连眼珠子都要掉出来。

    因为此时坐在那农家小院棋盘旁的二人,正是这当朝的皇帝朱棣,和那太子爷,朱高炽。

    本该身死的二人,此时却跟见了鬼似的出现在了这里。

    就当那笑了一会儿的太子朱高炽回了回神后,还是有些担忧的说道:“爹,虽说儿子我同意了您这法子,可总觉得有些不妥。这是不是太过儿戏了?您一个皇上,我一个太子,弄出这假死一事,这事儿若是被世人所知,只怕是要让后世儿孙笑话的。”

    面对老大的话,那老爷子朱棣却丝毫不在乎的说道:“不是一个假死吗?有什么可笑话的?再说了,那小子要是干的好,那就不是假死了。你们这帮小子,整天不是嫌弃你爹我胡闹吗?现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