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四章: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四章: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第2/3页)

    “人选定好后,就谈谈这塞北该如何治理。”

    尽管心中对老爹朱高炽的心思早有预料,可当这话被老爹说出来,并且交给自己后,这心里头还是有些无奈。

    “爹,儿子我这刚刚回来,打仗打了好几个月,还没休息两天呢,您这就又来了,这不是纯纯的折腾人吗?”

    可老爹却一股往日对他极为宽松的态度,说道:“折腾人?那没办法,谁让你爹是太子,你爷爷是皇帝。要想不麻烦,不累,你早干嘛去了,投胎的时候怎么不知道选好了。”

    听到这话,朱瞻基简直无语了。

    甚至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了自己老爹。

    这往日里对他极为放纵的老爹,如今怎么突然变这德性了?

    要不是眼没瞎,都以为是老爷子回来了。

    这次从那塞北急着跑回来,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躲麻烦事儿吗。

    那塞北的蒙古大军被消灭了,接下来就是到各处开始收拢土地,这事没意思,也很麻烦,所以才急着跑回来。

    就是想着自己老爹要比老爷子好湖弄,对自己也很纵容。

    可如今,感觉还不如在那草原上呢。

    在那草原上虽然吃不好穿不好也住不好,可架不住当他独自带兵的时候自由啊。

    没人能管他。

    现在倒好了。

    才回来一天,这差事就来了。

    不过,就当朱瞻基站在那儿满脸不情愿的时候,那一旁的吏部尚书王直却心惊于太子殿下将选派就任官员的事情交给了这位太孙殿下。

    要知道,这朝廷里的官员任命,在正常情况下,可基本都是在太子爷手中的。

    在历朝历代也都是在皇帝和太子的手中。

    可如今,决定塞北那么大土地官员任命的事情,如今却要太孙殿下来决定,这也太宠溺了吧?

    甚至都不能说是宠溺了,完全就是割自己的肉,喂给自己儿子了。

    不过,这事儿毕竟是太子爷自己的事情,那王直就算是心中震惊,却也没敢说一句话。

    他这个吏部尚书虽然看上去很有权力,但其实这份权力向来都是掌控在皇帝和太子手中的。

    他这个吏部尚书,也就是空挂了个名头。

    可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更加明白,想要做好一个吏部尚书,最关键的绝不是什么才能。

    而是跟对人,听话,懂事,不惹麻烦,让皇上太子信任。

    尤其是像这种任命外官,还是边疆官员,更容易引起皇上和太子的猜忌。

    况且,这次任命的还是整个塞北的官员。

    那可是整整两三个行省那么大的土地,其日后的官职品阶,只怕不比他们这些站在朝堂上的人差。

    所以,这个时候更是要注意避嫌。

    只要皇上太子不说话,他们最好是一句话都不说。

    最多也就是按照皇帝和太子的命令,给出一个名单,至于选择谁,你们自己看着办。

    这个时候多说一句都是错。

    不过这让王直这位吏部尚书都十分忌讳的事情,如今落到朱瞻基的眼前,他却没有丝毫的避讳。

    拿起那份名单后,便仔细的看了起来。

    包括这名单上官员的履历,生平,也都是仔细的看了一遍。

    尽管看出了这份名单上的官员有一半是京中权贵家的子嗣,一半是没有任何背景,慢慢升迁上来的官员,但朱瞻基还是根据他们各自生平当中的功绩,不在乎出身,在其中选出了几名官员,说道:“这几个人看起来还不错,可以用。”

    “不过这次塞北的主政之人就不用选了,我看那于谦就不错,让他直接出任塞北的主政之人吧。至于在那塞北要定为什么品阶,什么规格,爹您跟朝廷的人看着办吧。”

    听着朱瞻基的话,太子朱高炽没有任何的意见,直接便将画圈的名单交给了一旁的吏部尚书王直。

    只是,在听到朱瞻基的话后,那一旁本一句话都不想说的王直,却有些犹豫的说道:“太孙殿下,太子爷。”

    “那于谦,可是之前那新科状元?”

    在看到朱瞻基点了点头,王直还是好心的说道:“太孙殿下,那于谦如今无官无职,就算跟随在皇上身边,那也只是一个养马的,如果直接就任为此番塞北的主政之人.....”

    面对这吏部尚书王直的话,朱瞻基自然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便解释道:“此人虽然无官无职,在最近他一直跟随在皇上身边,也是学到了不少。这次让他主政塞北,因为目前朝廷在那塞北只有两座城池,加上本就没有百姓,开始的官阶可以定的低些。”

    “让那于谦的品阶,跟随着整个塞北的发展慢慢升。”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那于谦也该成长起来了。”

    在听到太孙殿下是打了这样一个主意后,那吏部尚书王直也就不好再说什么,点了点头,带着那名单下去了。

    随着那王直离开后。

    朱瞻基也是忍不住的看向自己老爹,问道:“爹,这名单您都不看一下吗?”

    听到朱瞻基的话后,太子朱高炽却只是轻笑一声,说道:“不是选的挺好吗?”

    说完见朱瞻基还想说什么,便抢先一步,说道:“不过对你选出来的这些人,倒还挺让我惊讶的。之前按照你小子的习惯喜好,不是喜欢任用那些没有背景,寒门出身的人吗?这次你能以才而论,不是偏颇的只选择那些寒门出身的官员,看来这次出去塞北,还是很有长进的。”

    然而,在听到i自己老爹的话后,朱瞻基却是一愣,随即一笑。

    “爹,儿子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对此,太子朱高炽倒也不跟他争辩,只是说道:“身为人君,不可以个人喜恶而选择天才官员,这点你日后要注意。”

    听着老爹的话,朱瞻基又是一愣:“爹,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人君不人君的,这些道理儿子日后慢慢明白就是了,您今儿搞出这一出来,不会是又想学老爷子,让儿子我监国吧?”

    “咱们先说好了,您是太子,这是您的差事,可别跟老爷子学,又往儿子我身上扔。”

    听到自己儿子的话,太子朱高炽显然没有想到他会这么想,也是没忍住,笑了起来,说道:“你这小子啊,就是玩心太大,什么都好,也都懂,就是不用在正途上。”

    说着,还从身边拿了一个折子,一只手拍在朱瞻基的肩膀上,一只手将那折子拍在朱瞻基的手中,随后似感叹,又似教导一般,说道:“这人呐,有的时候要认命,尤其是我们皇家之人,更要学会妥协。那些王公贵族子弟们潇洒风流的日子,你爹我没那个命,同样的,你小子也没有,你就是再抵抗,再不情愿,世事如此,非人力可改。”

    “行了,拿着这空折子,去写吧,把你对塞北日后治理的法子和想法都统统写出来,随后我们将内阁和六部的人都喊过来,一同商议一下。”

    说完,在朱瞻基愣神的功夫间,老爹便背着手,一步步的朝着殿外走了出去。

    瞧着这些老爹朱高炽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这一次回来后他就发觉自己老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或者说老爹朱高炽本性本就是如此,只不过之前因为太过放纵宠溺他这个儿子,所以处处迁就。

    而如今呢,伴随着这一次他从那塞北回来后,老爹朱高炽便摆出了他那一副太子和严父的做派。

    事事不苟言笑。

    和往日瞅见他这个儿子便满脸笑意,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完全不同。

    有时候明明能看出自己老爹心里头其实与往日对待他时一样,没有减少半点的宠溺和爱护,可老爹就是故意如此。

    不让他这个做儿子的有半点可趁之机。

    这种感觉,总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好像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或者即将发生似的。

    但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个什么劲儿,虽然猜测是不是自己老爹发现自己得了什么了不得的大病,但想来想去也觉得不对劲,因为距离历史上自己老爹去世的时间还有三年多呢。

    更关键的是,按照史料记载来看,老爹朱高炽在死前毫无任何身体不适的征兆,甚至在死前三天都在处理繁复的公文。

    所以老爹朱高炽的死,应该属于暴毙,也就是猝死。

    既然是猝死,暴毙,那就不可能说是提前被太医诊断出来。

    那如今的种种反常行为,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既然想不清楚,也就不再费劲的想了。

    总之只要不让他来监国就好。

    从刚刚老爹诧异的表情来看,应该不是抱了让他监国的想法。

    想到这里,也就不再多想,开始专注于思考起那塞北的治理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他朱瞻基还真没什么好主意。

    但如果站在如今明朝的实际情况上,加上后世的一些见识来看,最好还是保证整个塞北地区的原生态。

    甚至于,将北海的水引到塞北与前世内蒙古地界之间,那一片荒凉之地。

    总的来说,就是保证草原的原生态,多种树的,给他大明朝做好北边生态的第一环。

    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上,至于实际治理,如今能够想到的无非也就是以畜牧为主,使其成为整个大明朝肉质、畜牧业的基地。

    修建一条直达顺天府的直道,使其经济与内地相连。

    加深往来的同时,在文化上以中原文化改变其当地牧民们游牧文明的文化。

    或者说想融合。

    配合上移民的政策,鼓励生育,促进种族融合。

    不过既然想要民族融合,那就不能顺从他们和往昔一样,以小型部族的形式在各地游牧。

    而是要以城池为基点,采用集体畜牧的形式,不管是以劳工的形式,还是以雇主的形式,可以在外建立牧区和厂区,但一定要将生活中心集中于城池内。

    因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渐渐的将其当地牧民本身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惯性进行改变。

    最终融入到汉文化当中来。

    同时加大在当地的汉文化教育,比如那些牧民想要获得作为畜牧业雇主的身份,就必须要达到学习汉文化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