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一章:一战功成,天下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一章:一战功成,天下惊 (第3/3页)

表现合格,被调遣回京后暗升半级,最次也是一方小诸侯,位列小九卿。

    哪怕不升,那也能到六部中做个左右侍郎,为六部尚书做个副手。

    如果表现优异一些,等整个南直隶的新政推行事宜完毕后,朝廷再次封赏,万一升个从二品,到时候可就是在外统管一个行省的一二把手,左右布政使了。

    从正四品晋升正三品,这是整个大明朝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

    想想大明朝有多少的知府,又只有多少的六部侍郎、便可知其中的难度。

    当然,他郭济能够如此像飞一般的从正四品直接晋升到正三品官衔,除了他本身这次在新政推行当中的功劳外,最重要的还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

    如若没有朱瞻基,他顶多也就只能从正四品的官衔晋升到从三品的官衔。

    这半步的差别,可是天差地别。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之用心。

    也是在为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打造着班底。

    而随着朝廷的批复送回到朱瞻基的手中后,朱瞻基第一时间也明白了老爷子这次是给足了自己面子。

    他这次为郭济请功,之所以并没有要求详细的官衔,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按照正常的晋升流程,一地方知府在晋升时,一般都是暗升半级。

    比如从一地知府,晋升为太仆、太常寺少卿,等于从地方主官成为了京官。

    好一点的直接升任为京府丞。

    一旦到了这个位置上,也就表明了上面对他的看重。

    虽然这些官职的官衔都是正四品。

    再往上,便是从三品。

    太仆、光禄寺卿,左右参政,亦或者到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做一个北镇抚司指挥使同知这类官职。

    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结果。

    虽然那京府丞的职位不错,可做了这个职位就等于放弃了官衔上的晋升。

    正四品还是正四品。

    日后指不定还要经历那从三品的官职。

    可如果不给他一个详细的官衔,在此次南直隶的新政推行结束后,等回到京城,他就可以携此次南直隶大胜之功,为其直接请封一个正三品的官职官衔。

    如果老爷子给面子,或许拿下那应天府尹的位置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这郭济的才能还是放在主政一方上才能得以体现。

    这次他在镇江府的表现便足以说明很多事情了。

    比如这镇江府中的那些官员们,难不成就和那些被抄家的权贵没有关系吗?

    一个两个没关系可能,全部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这郭济的主持下,此次度田令的推行,还真的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以及那城中的三千兵勇,也都十分的听从调令。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是此次度田令如此顺利推行的一个很大原因。

    这就间接的体现了这郭济的才能。

    当初他朱瞻基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可是已经做好了很多暗中准备的。

    可却一个都没用上。

    这都仰仗了郭济的才能。

    这也是朱瞻基如此为他精心打算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如果他本身没有才能,即便他对朱瞻基再忠心,他也不可能如此精心的为其仕途去打算。

    毕竟,朱瞻基可是一个连自己的‘仕途’都懒得去理会的人。

    不过,如今这一切都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老爷子很给面子,直接便册封了郭济一个正三品的官衔,省去了中间不少的麻烦。

    日后南直隶事毕,暗升半级做个应天府尹,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然,这一切还得老爷子不抗拒才行。

    毕竟,应天府尹这个位置,可不是一个正三品官衔就能概括的。

    除了其必须有过硬的才能外,最首要的一点是老爷子的信任。

    想到这里,朱瞻基也就不再瞎想,直接命人将那郭济叫了过来。

    片刻后,郭济赶到后,在那传旨太监的宣布声中,郭济恭恭敬敬的跪在了地上,神情凝重的接过了圣旨。

    相比于朱瞻基,他郭济更加明白这圣旨当中的内容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谁知道圣旨宣读完毕,郭济接过圣旨后,那传旨的太监也在告辞后离去。

    紧接着那郭济便突然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

    “微臣谢长孙殿下提携!”

    闻言,朱瞻基轻笑一声,说道:“这都是你该得的,你若没有这份才能,我就是硬把你扶持上来,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往后种种可还要看你自己了。”

    对于朱瞻基的嘱咐,那郭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再次朝着他躬身一拜说道:“微臣定不负长孙殿下提携之恩!”

    朱瞻基点点头,嘱咐了一下明日出发,要他赶紧准备好挑选随行人马后,便将其打发了。

    就当朱瞻基等人在镇江府的新政推行事务结束后,低调的筹备起接下来继续推行新政事务的同时。

    那汉王朱高煦所在的凤阳府却是热闹了起来。

    在汉王朱高煦绝对的强权之下,那些凤阳府的官员们也是被逼无奈、

    如今已经不是为了政绩不政绩的着想了,而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

    一些凤阳府的官员看不惯汉王朱高煦如此的行径,觉得这样的事情有违自己的信条,亦或者抱着对汉王朱高煦施压的想法,竟然主动到了朱高煦的面前要求辞官。

    还表现的大义凛然。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辞官请求朱高煦不仅没有阻挠,还在答应了他们的辞官请求后附赠了一件礼物。

    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脑袋。

    七名辞官的凤阳府官员,朱高煦眼都没眨一下,便命人拖下去砍了脑袋。

    按照他朱高煦的话,我家那大侄子为了新政推行都砍了四十几个人的脑袋,这七个人的脑袋根本不过瘾,还放出话去多来几个人给他过过瘾。

    遇见这种压根百无禁忌的浑不拎,那些官员是毫无办法。

    至于朱高煦所说的让他们多去几个人,傻子才会去主动献上自己的脑袋。

    同样,他们也不敢轻视那朱高煦曾经所说的话。

    若是一个月内完不成,他们这些人的脑袋要全部带走。

    被逼无奈之下,他们为了保命,此时已经是再没什么顾及了。

    至于得罪不得罪那些当地的宗亲、权贵、官绅,那已经是往后的事情了。

    一个月后过不了朱高煦这一关,他们一个个还谈什么往后。

    这些个读书人也算是红了眼,照着镇江府的法子,便直接套皮干了起来。

    今天一家,明天两家,后天就是十多家。

    对此,朱高煦非但没有任何的阻拦,还颇为欣赏。

    因为他实实在在的看见了那些耕地数目的疯狂增长。

    抄家一个,多则几十万亩,少的也有数万亩良田。

    加上抄家带来的影响,一些小地主,豪绅,纷纷赶来报备。

    毕竟和抄家相比,交点银子又算什么事。

    况且他们本身的耕地量又不大,多缴也缴纳不了多少,那些权贵之所以不缴纳,实在是因为手里的耕地太多了。

    别说是摊丁入亩后的土地税了,就是以往的赋税,加一起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所以他们才真的是舍不得缴纳。

    而且这笔巨额银子是每年都要缴纳。

    若只是缴纳一次,或许给点银子,他们又怎么会真的与朝廷硬碰硬。

    短短的一两天内,那凤阳府的度田令推行也是进展飞快。

    让那汉王朱高煦是整天露着一张笑脸。

    见谁都是笑呵呵的。

    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将此事宣扬出去,甚至命人暗中故意往外传播。

    还一封奏折,将近期的进展送往了朝廷,交到老头子朱棣的手中。

    朱棣虽然在看到这折子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表情,但或许是为了照顾这傻儿子的情绪,还是给批复了俩字。

    不错。

    而朱高煦在得到这俩字后,更像是得了什么宝贝似的,隔三岔五闲了就拿出来瞧瞧。

    不过也能理解,他朱高煦这一辈子都在为了让他爹能够认可而努力着,如今好不容易在这处政上得了这么俩字,他如何能不珍视如宝。

    可就当镇江府以及凤阳府在度田令的推行上都搞的声势浩大,进展飞速时。

    那负责督办南直隶西南部的杨士奇,却倒了血霉。

    本来这次下到地方亲自督办新政推行,该是展现其才能的时候,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能碰见这么俩货。

    一个提着官绅的脑袋推行度田令,一个是提着官员的脑袋推行度田令......

    倒是他这位内阁首辅,原本靠着稳扎稳打,逐步分化的手段,在那庐州府干的挺好。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百万亩的土地登记和备桉。

    这份成绩就是随便从朝廷里揪,也没多少人敢说能在半个月内超过他的成绩。

    可他就是再厉害,碰见这么两位也是歇了菜。

    尤其是那汉王在凤阳府的事情他也听说了,按照那汉王自己的计算方法,砍个脑袋平均能多十万亩的耕地登记。

    两千两百万亩,砍个二百二十个脑袋就够了。

    这比打仗要简单.....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吗。

    那长孙殿下朱瞻基虽然也靠的是强势的手段,以强权硬推。

    可是人家最少还有策略,杀鸡儆猴用的就是他杨士奇也颇为叹服。

    可那汉王压根就是用脑袋在堆。

    也别什么杀鸡儆猴了。

    咱就这么一个个来,杀够两百二十个,我就收手.....

    一个不求多,但一个也不能少。

    可无奈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杨士奇又没有这两位的魄力、胆量和资本。

    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一点点的逐步蚕食。

    只是他这么费心费力的干下来,心里头却始终提不起劲儿来。

    眼瞅着人家的度天令推行的数目‘蹭蹭蹭’的往上涨。

    自己这里却跟挤牙膏似的,这心里能痛快嘛。

    就这还是最近随着镇江府那边的消息传过来后,有些地方上的权�

    �官绅们意识到了这次朝廷的决心,所以没敢再僵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