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盐引商税 (第2/3页)
定民心,对外可以厉兵秣马,重赏之下,必有死士。
有钱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这时,朱标抬头看了眼,望着赵晨道:“哦?盐引怎么做手脚?”
“这个很简单啊,朝廷骤然改变商税政策,必然会引来天下豪绅商贾的不满和抵抗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从盐引上做手脚。”
“比如说,一家商贾,今年的货物纳税数量在一万两银子,那就给他颁发三万斤,或是四斤的盐引,让他按照规定,去盐场取盐,贩卖到朝廷指定的地点去。”
“依照我这段时间在金陵观察,市面上的盐,分为两种,也就是粗盐和细盐,普通百姓多还是以粗盐为主,粗盐的价格,一斤在十文钱至十四文钱。”
“一斤盐,足够五口之家,三个月之用,若是再省一点,可以撑五个月。”
“金陵的物价高涨,但金陵百姓的收入,也不算低,温饱不成问题,而三万斤,若是运到金陵贩卖,一斤十文钱,三万斤三十万文钱,三百两银子。”
“那如果给十万斤盐引,就是一千两银子的售卖额,而且食盐永远都是紧俏货,不愁销路问题。”
赵晨面色平静,他只是做个比喻,真的给多少盐引,还是要看朱元璋的意思,如此一来,也确实可以极大的让商税改制顺利推行下去。
而有了盐引,那商人们,或多或少也会积极点交纳商税。
朱元璋瞥了一眼,沉声询问道:“那如果给他补齐一万两银子的商税额,是不是就要一百万斤的盐引?”
“那当然不会给他补全了,只要补他四成利润,一万两银子,补四千两银子的盐引,十万两补四万两盐引。”
“如此做下去,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到那时,食盐在遍地开花,必然会导致食盐价格走低。”
赵晨摇了摇头,一个大盐场,据他所知,后世的盐场年产量多少万吨的都有,但这个时代,一个大盐场的产量应该是有限的。
但一年产个百十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可如果那商户不要盐引,因为无法贩卖,路途遥远者,处于云南,川蜀,西北地区,乃至关中,那当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