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八章 船的问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八章 船的问题 (第2/3页)

,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石粮食,一般情况下,不低于四百万石粮食。这是在北-京建都的必须。后世明朝漕运定额,也是四百万石上下。

    但是这些几年,何夕查阅的海运总额,最多的那一年是洪武十二年。总计有七十五万石粮食从海路运输到了津沽,也就是天津,只是这个时候还不叫这个。与辽东。

    难道大明不想多运粮食吗?

    未必。

    在何夕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船的问题。

    北洋风波大。特别是山东沿岸。大船适航性高。但是小船就不大行了。而大明造的遮洋船,最大不过千石。一般是几百石。

    庞大的郑和船队,并不代表洪武年间的海船水准。最少元代全盛时期,拥有大小两万余艘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两三千石。有特殊的用途的,也有过万石的海船。

    不是现在百废待兴的大明可以拥有的。

    海上在之前,不是大明的重点。

    即便而今是了,何夕得到支持也是很有限的。最少不可能得到郑和一般的支持。何夕一想起,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宝船,载人两万余。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他现在面对最多不超过十丈的船只。

    就有些头疼。更让何夕头疼的是,民间船只比官府船只更少。

    甚至何夕现在也对南洋,与倭寇有些揣测了。

    毕竟元代全盛的时期,也就是五六十年前,那时候还有海船两万余艘的。即便战火,还有其余耗损。也不至于全都没有了。这些船去了什么地方?

    不过,这都扯远了。

    不管开海也好,做别的也好。船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船,什么都别说。而造船是需要钱的。龙江造船厂作为大明最大的造船厂,有六个分厂,造船能力是一等一的。有足够的钱。船只也能吓饺子一样。

    但是,何夕早就知道大明财政状况是什么样子了。

    没钱。

    何夕的太平铁厂都支撑不起来。更不要说下饺子一样的造船。

    眼前汤和说得好。但是何夕估计最多能得到十几艘船,何夕还不能保证,这船是否全部是千石船。而何夕自己的问题,或许好解决。但是何夕想要的不是一支船队,而是海上繁荣。

    所以,船的问题,还是在何夕心头。

    必须有大量,质量好。并廉价的船只。

    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刺激民间对船只买单。指望朝廷一切包办,省省吧不可能的。

    终于,何夕这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